铀矿石的一半库存量,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可是为什么比美国早一年开始研制原子弹的德国(事实上中国在原子弹方面的起步最早,由于直到目前中国相关的一些机密档案仍未公开,世人仍然无从知道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历史的真相),直到战争末期,却仍然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呢?
一些学者认为,首先,应该归罪于希特勒和他的爪牙希姆莱所推行的反犹太政策。众所周知,由于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迫害,迫使大批颇有建树的犹太血统科学家逃亡到美国,即使像“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意大利科学家费米、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这样鼎鼎大名的科学巨人,也难逃厄运。这无疑变相地支持了美国的核研究。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是在爱因斯坦的力谏下,决定实施“曼哈顿工程”的,而“曼哈顿工程”的关键环节――世界上第一座铀-石墨反应堆,就是由费米建造的。
而德国在纳粹党的恐怖统治下,不仅丧失了大批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而且使留下来继续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也与纳粹党貌合神离,很多德国核计划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对德国原子弹的研制都采取了消极对抗的态度。一些不愿意纳粹德国拥有原子弹的科学家,故意将研究方向引人歧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德国科学家的一句话就很能说明问题:“我们之所以没有制成原子弹,首先是因为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真正想搞……如果我们希望德国取得胜利,我们不会造不出来。”
更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德国的科学家曾打算用纯石墨作为减速剂,来进行可控核裂变的研究,于是便设计了一种纯石墨板,交工厂生产,而由于许多工厂反纳粹的情绪强烈,一些工艺师从军方订单的特殊要求上判定这些产品将用于军事目的,于是在产品中搀加了二硫化铁、钙等杂质,使得德国科学家们用这些“纯石墨”进行的试验一次次地遭到失败,这些科学家们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理论,后来只好选用德国缺少的重水作为减速剂。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逃到美国的费米在芝加哥用高纯度的石墨作为减速剂的试验却获得了成功,由此打开了可控核裂变的大门。
其次,德**方对原子弹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是德国核计划最终搁浅的重要因素。德**方高层一开始完全把赌注押在了闪击战上,而最初的战局进展也证明闪击战是有效的进攻方式,所以德国虽然很早开始了核研究,但进展缓慢。而当战事陷入僵局时,为了节省有限的资源,希特勒签署了一项法令,明确禁止进行一切不能在战争期间为军事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