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军队的基础。可是自古以来,对军人缺乏应有的尊重。陛下,请纵观古往今来,将士为国效命,可是风花雪月的诗篇不少,但赞颂那些普通军卒的又有几言几语?军人缺乏应有的尊重,微臣曾经问过一个士兵,问他为什么从军,他告诉微臣,为了能吃口饱饭。这跟微臣想要的回答不一样,微臣想要的回答,是想保家卫国,想建功立业,不愿意国家受到屈辱,不愿意国人受到奴役。后来微臣就想,如何能够让那些士卒们发自内心的愿意从军,愿意为国家,为百姓而战,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后来微臣觉得,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提高社会对军人的认可,人们对军人的尊重,陛下,若是军人能有像读书人一般的地位,受到如同读书人一般的尊重,那就像谁都愿意做读书人一样,也一定都愿意去从军。所以这第一步,微臣写了下来,交给了陛下过目。”
李世民没有说话,微微低头沉思着。他身边的妃嫔们也很聪明的没有出声打扰,都静静的等待着李世民的反应。
李世民翻开了手中的奏疏,却顿时眉头一皱,有些惊讶的将奏疏凑近了看看,嘴里念道:“折冲都尉夏鸿升关于‘铸造发放军功章,提高军人荣誉感’的请示……这,这是甚子奏疏?”
夏鸿升讪讪的挠了挠头,写奏疏,夏鸿升自己也是头一次,到大唐也熏陶了一年了,古文也能写出来,可是夏鸿升更加习惯于后世里的机关公文,抛开那连篇的套话内容不提,公文这种格式的确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直截了当的表达观点,提出建议,请求批示,还是非常适合办公用的。反观古文呢,内容繁复,文辞凿凿,看半天看不到重点,里面的套话恐怕比后世里面的更加多。一来夏鸿升懒得费尽脑汁去整出一篇古文来,二来,夏鸿升也有心让李世民看看公文的好处,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这种公文的效率更高,也更加适合政府机构办公之用。
其实,古人并不是谁都开口之乎者也这个曰那个云的,普通的交谈之中,是不会这么文绉绉的。后世里也是一样,都有一个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区别。夏鸿升试着用多用白话来写,好处就是通俗易懂,表意明确,一看就清楚的知道讲得是什么了。至于坏处嘛,当然就是会让别人觉得夏鸿升没有文化,庸俗了。
“恩,这奏疏虽与平常所见大不同,不过却也有些好处。”李世民沉吟道:“这军功章,倒不失为一个鼓励将士士气的好方法。”
夏鸿升躬身在旁,等着李世民看他的奏疏。
看到后面,李世民有些惊讶的抬起了头来:“你想要把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