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高位者,b如像现在的杨振这样,一身兼领金海、登莱二镇兵马的人物,考虑问题就不能只从自己个人的喜好出发了。
而且北伐清虏,收复辽东这样的大事,也的确需要统一谋划,统一指挥,有主有次,有正有奇,相互配合,协调行动。
也就是说,要麽是自己带着东线人马配合辽西的洪承畴、祖大寿,要麽就是辽西的洪承畴、祖大寿配合自己。
不过从眼下的各种实际情况看,自己凭藉着崇祯皇帝的信赖,或许能跟不受皇帝信赖的祖大寿b一b,但是却肯定无法跟已经出关坐镇宁远城已久的蓟辽督师洪承畴争夺统帅权。
这个问题,在沈迅前来金海镇跟杨振初议北伐清虏之事的时候,杨振就已经想清楚了。
所以,在杨振心中,统帅权之争,早已经没什麽可争的了。
剩下唯一要争的,只是东线兵马的自主权问题。
不过就在刚刚张臣、李禄与祖泽润争论的时候,杨振突然意识到,这个东西也没什麽好争的。
什麽服从统一调度指挥了,什麽配合辽西兵马作战了,等等,都只是一些虚名而已。
既然洪承畴和祖大寿想要自己的承诺,那麽自己完全可以给他们一个承诺。
至於到时候实际上怎麽办,只能见招拆招,随机应变。
毕竟战场形势千变万化,两地之间又是隔山隔海,谁又能管得了谁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重要的是,杨振也意识到,自己应当让洪承畴、祖大寿以及他们麾下的部将兵马尽可能安心放心。
因为唯有他们安心了,放心了,他们才更有可能出兵北上,或者出兵东进,然後才能为自己所用。
否则的话,他们对金海镇的兵马不放心,那麽他们就很有可能一直坐山观虎斗,或者y挺着拖延时间,拖到朝廷扛不住关内压力,下令撤兵,最後弄得复辽大业再次不了了之。
这个兴师动众最後却不了了之的结果,肯定是最坏的结果,同时也是杨振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所以,就在刚刚,杨振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确应该把格局打开,多出力就多出力,打y仗就打y仗,而且最後的胜利果实,不管被谁摘走了,只要最後胜利了,那麽自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只要灭了清虏,杨振不在乎具T是谁从中获得了最大的好处。
不管是洪承畴自己想封侯,还是祖大寿想封侯,管他呢,自己只要实现了灭清复辽的目的,其他的都可以以後再说。
想清楚了这一点之後,杨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