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的认为他乃通达之人,不同于古板守旧的腐儒。
殊不知,恐怕他就是这套体系最坚定的维护者。
自己想要改革,不能靠这些老学究,他们的思想已经固化。
只能靠年轻人。
既如此,也就没必要再多说什么了。
想通这些之后,马钰的心情反而平静下来,起身朝情绪失控的宋濂拱拱手道:
“想必先生也无心在与晚辈交谈,晚辈就不多留了。”
“先行告辞,不敬之处还望海涵。”
说完也不在理会他的话,毫不犹豫的转头离去。
等出了大门走出老远,他回头看了一眼门头上红色的‘宋府’二字,忽然笑了起来。
虽然游说宋濂失败,但却有了别的收获。
此行相当于是祛魅了,也打消了自己想走捷径的侥幸心理。
以后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往前走吧。
不过话虽如此,马钰确实也很发愁。
在这个年代彻底推翻儒家是不可能的。
别看朱元璋很不待见儒家,但并不是对儒家思想有什么意见,而是对儒生的不顺从感到不满。
这一点前世就已经证明了,最后他还是会选择儒家治国。
马钰要是敢提出彻底抛弃儒家,他第一个不同意。
既然没办法抛弃,那就只能改造。
但他并不认为自己能完成这个重任。
毕竟打嘴炮他擅长,真动手去干,差的太远了。
所以得需要一个合作者才行。
今天宋濂用实际行动证明,老家伙们是指望不上的,那就只能从年轻人着手。
自己培养是一方面,最好能找已经学有所成的年轻人,这样能节省不少时间。
双管齐下,效率更高。
可是已经学有所成的人,就意味着有了师长,这种人也同样不好说服啊。
比如方孝孺,年龄倒是挺合适的。
但他是宋濂的弟子,宋濂一句欺师灭祖,就能让他的努力都白费。
更何况方孝孺都能提出要搞井田制,可见也是读书读傻了的那种,想说服他太难了。
解缙?不知道这会儿出生没有。
而且他也不是什么完人,年轻的时候恃才傲物。
后来当了高官,也是结党的一把好手。
永乐二年他当主考官,结果那一届科举前七名全是吉安人。
是的,你没听错。
前七名全是一个地方出来的。
而解缙正好也是吉安人,你说巧不巧。
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