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是能负担的起的。”
“等到天下安宁,百业兴旺之后,税收也会变多。”
“其实唐朝鼎盛时期,商业税已经超过了田税。”
“宋朝的富余,大头也是商业提供的。”
“等大明百业兴旺起来之后,商业税会越来越高。”
“到时候朝廷再根据实际情况,扩充专业的官僚机构,管理整个国家。”
“都是一步一步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仅仅是把框架搭建起来,就得三五十年的时间。”
马皇后这才放心的道:“那就好,记住欲速则不达。”
朱元璋却是另一个感受。
三五十年?
换成以前他肯定会说,什么玩意儿就需要那么多年?
咱要在死之前,将所有东西都弄好,给子孙留一个完整的国家。
但现在吗。
三五十年也不算太久,咱起码还能活二三十年,然后标儿接着干。
两代人将基础打牢,足够了。
接着众人顺着马钰的思路继续讨论,逐渐将财税制度的框架给搭建了起来。
放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框架连业余都算不上。
但在大明,绝对是同时期最先进的制度了。
而且这真的只是一个框架,细节方面需要专门的官吏去填充。
而且还预留了很多升级的空间。
等将来条件达到了,可以直接将新法条添加进去,而不是对整体进行修改。
在朱元璋等人看来,只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马钰脑海里,确实有一整套非常先进的制度。
否则这种前瞻性就无法解释。
同时他们也终于理解了,之前马钰为何总说他的想法太先进,反而不适合这个时代。
就算说了他们也无法理解。
现在看来,确实如此。
又聊了一会儿,马钰觉得说的已经够多的了,得留点时间给他们消化。
于是就借口精力不济告退。
朱元璋尽管很想继续谈下去,但见马钰不停的打盹,也只能放他离开。
朱标亲自推着车,要送他们一段。
目送他们离开,朱元璋就大笑了起来。
马皇后说道:“这下你可以放心了吧。”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咱高兴可不只是因为马钰的政策,更多的是为了标儿和樉儿。”
“刚才他们三个聊的经济建设,咱根本就听不懂。”
“可是他们两个能听懂,还可以和马钰讨论,咱后继有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