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考察团来访的消息,像一阵微不可察的风,悄然吹皱了香港商界的一池春水。官方层面并未大肆宣扬,但在特定的圈子里,却引起了足够的关注和猜测。
张建军对此保持了极大的耐心和谨慎。他没有主动去打听考察团的具体行程和成员名单,只是让钟博士以技术交流的名义,与那边保持若即若离的联系,并委婉表达了建邦实业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渴望,以及欢迎任何形式的友好交流。
他知道,对方既然抛出了鱼饵,自然会找上门来。主动凑上去,反而落了下乘,容易被人拿捏。
果然,几天后,一个电话直接打到了张建军的办公室。来电者自称姓谭,是考察团的随行工作人员,语气客气而程式化,询问张先生近期是否有空,考察团中的几位领导和专家对建邦实业的发展模式很感兴趣,希望能安排一次“非正式的参观交流”。
张建军自然满口答应,将时间定在了两天后的下午。
放下电话,他沉吟片刻,叫来了龙五。
“两天后,北方考察团要来厂里参观。安保级别提到最高,但一切要在无形中进行,不能引起对方任何不适。另外,让龙三动用一切资源,尽可能查清这个考察团的核心成员背景和真实意图,特别是这位联系的谭先生,以及团里有没有姓赵的领导。”张建军吩咐道。他记得之前霍英东提过,那个神秘人可能姓赵。
“明白。”龙五领命而去。
两天时间转瞬即逝。参观当天,建邦实业的观塘总厂区显得格外整洁有序,但并没有刻意张灯结彩,工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一切看起来都是日常高效运转的模样。
下午三点,两辆黑色的国产红旗轿车在一辆低调的陪同车辆引领下,驶入厂区。张建军带着陈威廉、周永泉等几位高管,在办公楼前迎候。
考察团规模不大,只有六七个人。为首的是一位六十岁左右、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老者,经介绍是考察团的团长,姓李,职务是某经济研究部门的主任。旁边一位四十多岁、身材精干、目光敏锐的中年人,则是副团长,姓李。而之前电话联系的谭先生,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干部,主要负责联络协调。
张建军热情而不失分寸地将众人迎进会议室,简单介绍了建邦实业的发展历程、主营业务和未来规划,重点强调了公司在技术研发、质量控制和市场开拓方面的努力,言语务实,数据清晰,绝口不提敏感话题和政策。
李主任听得频频点头,偶尔插话询问一两个关于生产技术或成本控制的问题,显得很专业。李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