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面朴素,却烟火气十足。
几张方桌拼成的大台上,几只沉甸甸的砂煲正滋滋作响,带着焦香的蒸汽袅袅升起,是人间最动人的烟火气。
老师傅亲自将砂锅端上,垫着厚布,动作熟练。
揭开盖子的那一刻,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米饭上层铺着油润的腊肠腊肉,底部则结着一层金黄焦脆的锅巴。
郑泽宏如数家珍地说道:“这腊味是老师傅自家秋后腌晒的,米是本地的丝苗米,最关键还是火候——要慢火焗透,才能有这‘金玉满堂’的饭焦。”
刘光福尝了一口,腊味的咸香、米饭的清甜与锅巴的焦脆在口中交织,不禁赞叹:
“真好!这饭里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匠心与用心。”
席间没有过多的酒桌套路,只有围绕美食与风土的真挚交流,氛围融洽而踏实。
饭后,郑泽宏正要招呼众人前往招待所休息,
刘光福却轻轻拉住了他的手臂。
“郑市长,”
刘光福的语气诚恳而坚定,
“您的盛情款待,我们都真切地感受到了”
“这顿煲仔饭不仅暖了胃,更暖了心。”
他望了望窗外明媚的秋阳,继续说道:
“不如就请您带我们去参观参观那些老厂子,让我们早点了解情况,也好早点开展工作。”
郑泽民闻言,眼中顿时漾开惊喜的光芒。
他用力握住刘光福的手,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激动:
"太好了!刘总,你们有这样的劲头,实在是让人振奋!我这就安排,咱们立刻就去第一纺织厂!"
他笑着环视众人,语气愈发亲切:"厂里的老师傅们要是知道各位来了,准要高兴得合不拢嘴!他们最盼的,就是有人来亲眼看看咱们羊城老厂子的真本事!"
夕阳西下,为羊城的老工业区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
当郑泽宏市长的车队驶入第一纺织厂大门时,早已得到消息的老厂长正带着几位技术骨干在厂部门口等候。
厂区门口悬挂的“大干快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红色横幅,点明了当时的时代主题。
“欢迎各位同志来指导工作!”老厂长快步上前握手,语气热忱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车间里,老式织布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刘光福和周航看到的是普遍存在的时代性困境:
机器严重老化,车间管理方式传统,纺出的布匹虽然结实,但花色、质地和一致性与国际标准乃至国内先进水平相比,确实存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