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时候他也是一口一个久仰大名,但是等奥多耶夫斯基公爵为米哈伊尔介绍到其中一位先生时,米哈伊尔的微笑多少就僵硬了那么一下:
“这位是丘赫尔伯克先生,他目前正在第三厅任职。”
“您好。”
这位年纪已经不小、同时看上去有些粗野的官员有些矜持地冲米哈伊尔点了点头,尽管他看起来不像是会对文学作品感兴趣的人,但眼见前面几位先生都谈了点米哈伊尔的诗歌,这位先生索性也是装模作样地开口道:
“我也听说过您,您的诗歌和小说都很不错,我从中能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样的话,他当然也是从前面那些先生叽里咕噜的一番话当中听来的。
米哈伊尔:“?”
“您说的再正确不过了。”
听到对方的话,米哈伊尔先是愣了那么一下,接着就露出了了然的微笑。
严格意义上来说,在俄国这样一个高度专制的国家的官僚体系中,什么东西最多?
当然是虫豸最多。
我都大权在握了且很大程度上都不受监督,那我还跟你说个几把?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愿赌服输!况且就算是输了,无非也就是回到自己的贵族庄园里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
这样的说法也并非是毫无根据,就在米哈伊尔他们的文学圈里,其实就有这么一个现成的例子。
简单来说就是文学圈里有一位名为弗拉季斯拉夫列夫的小说家,他在沙皇俄国的宪兵总部任副官。
他在写作这方面并没有什么才能,但他却出版了名为《朝霞》的丛刊,结识了一些文学家的同时,他也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位,以相当可观的数量推广自己出版的刊物。
大部分人是根据宪兵当局的命令买到这种文艺丛刊的,而宪兵当局违背自己的原则行事,却反而激起了俄国公众对于文学的兴趣。
而与此同时,他出版文艺丛刊从不付给作家们一分稿酬,并且还在那些帮助他发了财的文学家们面前表现得不可一世,这在某种程度上大概是他对自己的职位感到非常自豪的缘故。
与此同时,他对克拉耶夫斯基的关系非常密切,据说在《祖国纪事》创办初期,他还通过第三厅协助推广刊物,但等到了1851年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第三厅反而是查禁了刊载过赫尔岑几篇文章的几期《祖国纪事》,并予以集中销毁。
不过这种典型的左脑搏击右脑的事件在政治当中其实不难看到。
只能说在如今的俄国,形势好的时候那都是该捞就捞,不然这个位置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