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的防护盾牌。
他指向图纸上标注的卫星轨道图:我们为北斗卫星集成了一个特殊的功能模块——区域信息屏蔽系统。
会议室内一片哗然,所有人都露出不解的表情。
信息屏蔽?钱处长皱起眉头,你是说...干扰敌方卫星的侦察能力?
李明远微微一笑:正是如此。通过释放特定频谱的高强度、高指向性干扰信号,配合地面基站网络,我们可以在特定时间段、特定地理区域上空,形成一道无形的信息迷雾。
他指向图纸上标注的几个关键区域:当敌方卫星过顶这些目标区域时,我们的北斗系统将精准压制其侦察信号接收能力,使其传回地面的图像要么是雪花一片,要么是经过我们精心处理后的正常画面。
这番解释让会议室内陷入了震惊的沉默。李明远所描述的技术,在当时几乎可以称为科幻——主动干扰和欺骗太空中的侦察卫星,这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范围。
这...这怎么可能做到?七院的一位电子专家忍不住问道,敌方卫星的工作频率和信号特性,我们如何精确掌握?更何况,发射足够强的干扰信号到太空,需要多大功率的设备?
李明远走到黑板前,开始详细解释技术原理:首先,关于敌方卫星的工作参数,我们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了相当准确的数据。探索者2号的主要成像设备工作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数据传输使用s频段和x频段。北极熊国的哨兵卫星则主要使用l频段和c频段。
他迅速在黑板上写下一系列频率数值和技术参数,精确得令人吃惊。
至于干扰信号的发射问题,李明远继续道,我们采用分布式协同干扰策略。在关键区域周边部署多个地面发射站,每个站的功率并不需要特别大,但通过精确的时间同步和相位控制,可以在目标区域上空形成强增益的干扰场。
他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示意图,展示了地面站和空中目标区的关系:这就像声学中的驻波现象,在特定位置形成能量集中区。
但即使干扰成功,钱处长仍然皱着眉头,敌方发现自己的卫星突然瞎了,不会引起更大的怀疑吗?
李明远露出一个神秘的笑容:所以我们还有第二层手段——图像替换技术。
他指向图纸上另一部分的设计:在干扰敌方卫星正常成像的同时,我们的系统会向其发射特制的假图像信号。这些图像是我们预先准备好的,展示正常的地面状况——没有任何建设活动或异常特征的干净画面。
会议室内的人面面相觑,这听起来简直就像魔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