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简直是笑话,皇家科学院院长艾伦爵士嗤之以鼻,一个刚刚摆脱内战不久的国家,就想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与拥有几个世纪历史的西方科学传统抗衡?
龙芯技术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一位物理学教授承认道,但那更像是一个孤立的技术成功,而非系统性的科研实力。
更重要的是,《自然》杂志的副主编冷笑着说,科学期刊的权威来自于严格的同行评审和长期积累的学术信誉。龙国缺乏这两点。他们的所谓顶级期刊,不过是一本政府宣传册罢了。
桌边响起一阵赞同的笑声。
我猜他们的投稿箱会成为废纸回收站,另一位科学家打趣道,除了他们自己的学者,谁会去那里投稿呢?
艾伦爵士举起酒杯:让我们为西方科学传统的持久活力干杯。它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也将继续引领人类知识的前进方向。
所有人都举起杯子,脸上带着自信和些许傲慢的微笑。在他们看来,《仓颉》的出现不过是科学史上的一个小小插曲,甚至不值得认真对待。
巴黎,一家高级咖啡馆内。
几位著名的科学家和学术期刊编辑正在热烈讨论《仓颉》的消息。
你们读过那个声明吗?《科学前沿》的主编笑着问,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多么自信的表述!
科学界不是靠自封获得地位的,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摇着头说,是靠几代学者的严谨研究和持续创新。龙国人似乎不明白这一点。
我们应该持开放态度,一位年轻的生物学教授温和地说,毕竟,科学无国界。如果《仓颉》真能发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哦,得了吧,主编打断他,你真以为会有什么突破性研究成果?最多是一些二流论文的集合,被包装成重大发现。这是政治宣传,不是科学。
龙芯技术确实令人惊讶,年轻教授坚持道,也许我们不应该如此武断
龙芯是个例外,诺贝尔奖得主断言,可能是他们集中全国资源在一个领域取得的孤立突破。真正的科学实力需要全面的研究体系和自由的学术环境,这些龙国都欠缺。
咖啡馆内的讨论继续着,尽管有零星的不同声音,但主流观点依然是怀疑和轻视。在西方学术界看来,《仓颉》的出现只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而非真正值得重视的学术事件。
星条国,某知名大学校园内。
校园广播站正在播报最新国际新闻,其中包括龙国创办《仓颉》期刊的消息。
嘿,你听说了吗?一名物理系学生对朋友说,龙国要办什么国际科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