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试探六宫反应和日后灵活操作的一些“活口”,没想到甄嬛如此快就能洞察并提出更严谨的修改方案。
她采纳了大部分建议,最终成稿。章程公示那日,内务府门外围满了各宫太监宫女,看着那密密麻麻却条理分明的赏赐清单和规矩条例,议论纷纷,有人欢喜有人愁。
华妃和敬妃(主要是华妃)的威信,在六宫之中,尤其是底层宫人和低位嫔妃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甄嬛之名,也首次以这种隐秘的方式,与这项“德政”联系在了一起。
………………
章程既定,年节筹备便按部就班地进行。
华妃虽重掌大权,却并未事事亲力亲为,反而将许多具体事务分派下去,美其名曰“历练新人”。其中,负责核对各宫年节布置用度预算的差事,便落在了甄嬛头上。
这差事看似琐碎,却涉及真金白银和各宫脸面,极易得罪人,也是个极好的历练机会。
甄嬛深知其中利害,处理得格外小心。她依据新公示的章程,逐一核对,不偏不倚。遇到超支或不合规的,一律打回重报,并附上章程依据,让人无话可说。
几日下来,倒也顺利。各宫见这位莞嫔娘娘年纪虽轻,却处事公道,章程熟稔,背后又有华妃撑腰,大多息事宁人,按规矩办事。
然而,总有例外。
这日,齐妃宫里的掌事太监送来长春宫的年节布置预算单子,其中几项明显超标,且用途含糊。
甄嬛依例批注退回,并要求明确用途、削减用度。
那太监却仗着是齐妃宫里的老人,竟当面顶撞起来:“莞嫔娘娘,您有所不知,我们娘娘最喜热闹,往年过年都是这般布置的,皇后娘娘在时也从未说过什么。如今怎就不行了?这大过年的,何必如此斤斤计较,扫了我们娘娘的兴?”
语气颇为不敬。
殿内气氛顿时一僵。流朱、浣碧面露愤慨,崔槿汐也蹙起了眉头。
甄嬛面色不变,放下手中的笔,抬眼看向那太监,目光平静却带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