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兔光太郎没听到,还沉浸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中,并碎碎念一些正常人很难理解的话。
“木兔桑。”
赤苇京治稍微提高了音量。
这次他的提醒有了效果,木兔光太郎重新抬头,一眼茫然地看了过来。
从他圆而空洞的眼神中不难看出——他失败了。
捕捉到这个事实的赤苇京治则开始犹豫要不要告知他自己的发现。
算了,还是快点解决好这件事接受采访吧。
“那位中岛前辈已经走了。”
赤苇京治指了指应援席上的空缺。
“诶!还想跟她打招呼呢!”
“木兔桑...虽然这么问可能不太礼貌,但是——
你们很熟吗?”
我们很熟吗?
我也想问。
准确来说,我曾经无数次地想过对木兔光太郎问出这句话。
但每一次,我都把这种一听就伤人的话咽回了肚子。
不是因为我擅长为他人着想,而是为了自己平静无波的在校生活,我会尽可能地少给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但这就造成一个问题。
当一个人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负面事件而压抑自我,那就必然承受由此引发的负面情绪。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平日里看上去老实本分的孩子,一旦被惹急了,反而会作出比一般人更极端的行为——
或许存在一种愤怒守恒定律。
不过我也知道,木兔这个人其实是没有恶意的,而且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他的许多行径除了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大部分时候还不至于让人觉得讨厌。
而在发现我给出的回应异常冷淡后,他也接收到了我给出的信号,那就是我没有与他建立友谊的意愿,所以除了刚开学的那段时间,之后他也没有再像最开始那样,用一种过分的热情向我释放他那会让某些人感到无所适从的善意——
尤其是...我这种人。
大部分时候,比起了解他人,我更倾向于钻研自己。
原因?
当然不是因为我从很早一起开始就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社交无能’,而是出于一种习惯。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母四处搬家,学校、邻居、还没来得及收获情谊就先行离散的友谊——都随着一次次不告而别,像夏日祭的烟火一样默然消散。
以至于后来看到转瞬即逝的烟花,我都无法跟那些大文豪笔下的物哀情绪产生一丝共鸣。因为在我看来,这样的消逝,就跟下雨天雨水砸在地面、雪花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