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铭宇在勋贵子弟中最急于证明自己,因着出身和一些不好的传言,这次或许是个好时机。
但凭一己之力,被遣送回京,小队也与御赐之弓失之交臂。
经清点,提督之子和大理寺少卿所在的小队险胜,夺得头筹。
正所谓后生可畏,谁能想到竟是几个年龄还不到弱冠的小生。
萧衍之对提督之子大肆褒奖,还额外赠了一对精巧袖箭,羡煞旁人。
赶着秋季的尾巴,秋狝队伍比来时还要长,仪仗架起,浩浩汤汤踏上返京路途。
萧衍之的伤恢复大半,还是不能使力,但小幅度动一动右臂还是可以的。
这几日的奏疏都由桑晚代劳朱批。
萧衍之看完说什么,桑晚便写什么,倒也欢乐,不甚枯燥。
一开始她还婉拒,后来见萧衍之没写几行,额前便痛出冷汗,还是接过朱批的毛笔。
左右她不通政事,只是代笔罢了。
桑晚还以为奏疏都是机密政事,却发现不尽然也。
州县哭穷,找皇帝要银钱;兵力不足,也向皇帝问兵。
参奏上头大官也就罢了,还有参奏隔壁知县官员,无非一些你来我往,小打小闹的借粮借人之事,像极了女儿家扯头花的模样。
素日这种奏疏,内阁多会代为朱批,再集中向帝王上禀,不会将原折递到萧衍之面前。
但这几日孟涞忙着伤春悲秋,门下副手潘子墨也来了秋狝。
内阁松懈,夹了几本无关紧要的,萧衍之本不想理会,却见桑晚兴趣盎然。
便悄悄让内阁挑出这些,拿来解闷。
密旨一出,惹得孟涞无语许久。
毕竟拿官员扯皮的奏疏去哄姑娘,也就他家陛下做得出来了。
队伍前行将近两个时辰,在离京城不远的郊外停下。
官员权贵自行归家,銮驾则折上法华寺,于秋日枯林中,隐隐能看见泛着光泽的寺顶。
从前是萧衍之主动牵上桑晚,这些日子下来,桑晚已经自然到拉住帝王的手,旁若无人。
萧衍之心情好,连带着御前伺候的人都好过不少,没从前那么提心吊胆。
法华寺是皇家寺庙,宫中大典,节日祭祀皆和这里息息相关。
历代无后嗣的妃嫔们,皆在此青灯古佛,直到终老。
相比之下,阮太妃就好过很多。
在法华寺的住处说是禅房,实则与京中小院无异,萧梓轩封了王位,三天两头就往这跑。
更有帝王亲封的法号,在这里备受瞩目。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