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
厚绸缎的碎布值钱,可以拿去送给亲戚拿去缝缝补补,或拼起来做身孩童穿的小衣。穷人穿葛布破了都舍不得丢弃,何况是厚绸缎。
要是温屿接了林裕和的这笔买卖,她就无形中得罪了许多人。
要换作以前,温屿肯定欢天喜地接受了。现在她的经营方向有所侧重,从损益来说,确实没必要做这笔买卖。
温屿歉意地道:“林东家的关照,我打心底感激不尽。现在黄娘子手上还有活计,玉娘也要过些天才得空。绣坊的人手实在不够,这么多衣衫做不过来。”
荀舫一直坐在旁边吃茶不做声,这时放下茶盏,意外地看了温屿一眼。
林裕和笑笑,问道:“温东家不打算多请几个绣娘,将绣坊做大?”
“我当然想,只贪多嚼不动。以前我与林东家也说过,客人从何而来,这才是关键紧要之处。开铺子的成本需要计算,巧绣坊好在是自己的铺子,无需愁赁金的问题。要是开在吉庆马行街上,一来我没这个本钱,二来我每天睁眼就要算当天的开支,要卖出多少件货才能回本。”
温屿叹了口气,以林裕和的聪明,如何能看不出她的想法。对着他的好心,她并非君子,也要坦诚布公。对林裕和这种人精来说,真诚反而是最好的应对之道。
道:“明州府虽说富裕,到底还是穷人占了大多数。寻常百姓来绣坊,莫过于做嫁衣,买些罗帕荷包等小物件。这些利润都极低,前来铺子的客人,有三成的买卖做成,就已经了不得。每天绣坊都要客似云来,才能做到勉强收支平衡。换句话说,只有一个茶壶大小的市坊,想要做到烧水壶大的买卖,必须往外扩张,将货铺往别的州府。路途不便,要挤进别的州府,更是难上加难。”
要是有本钱,可以做现成的衣衫卖。但必须在巧绣坊具有名气的前提下,现在温屿虽在明州府虽有些小名气,只毁誉参半,与绣坊本身的生意无关。
做现成衣衫风险太大,尺寸样式都是问题。一旦过季卖不出去,积压库存多了,会将养老的宅子都亏进去。
最好的方式还是独家定制,也就是温屿打算做的高端路线。事先画出花样册子,由客人挑选,付了定钱再做。
这种方式除去利润高,不会造成资金积压,避免与别人撞衫,客人也喜欢。
林裕和听得极为认真,从惊讶到若有所思。半晌后,他抬手一礼,肃然道:“听温东家一席话,我真真受益匪浅。裕和布庄的买卖虽比温东家做得大,其实,我并未真正参透买卖之道。”
荀舫虽说知晓温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