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和于冬没有直接离场,参与了放映后的交流。
姜文发现,对于影片的评价并未如想像中呈现一边倒的赞扬。
呈现出“两级分化”的局面。
在力挺的团队中,除了演员的优异演出之外,编剧、摄影、美术、音乐等技术环节都得到一致赞扬。
而质疑的声音主要来自一些海外的观影者。
他们普遍认为,要理解影片的整个背景,对观众的历史知识有很高要求。
另外易先生的身份以及与爱国学生的对立关系也让他们觉得费解。
虽然这些并不会对感受主人公的情感纠葛有太大影响,但还是造成了一些观影障碍。
姜文感觉可笑,李安是给瞎子抛媚眼。
这些文盲老外只能从一个黄女搔首弄姿,获得猎奇感,没法获得更深层次的践踏感。
姜文好心的帮了一把,帮老外理解:“一些海外观众没法理解我们的历史,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把易先生当做德国军官,汤唯当做犹太大学生。”
“二战,德国,犹太大学生刺杀德国军官,发生的人性最本质的挣扎,大家就好理解了。”
姜文话说完。
场面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落针可闻。
第83章 诡异的氛围
姜文的英语口语很好。
意思传达、表述的非常清晰。
威尼斯电影节主席、艺术总监马可·穆勒,眼中满是恐慌。
作为中国通,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中国留学,第一任妻子是中国人。
本想要研究人类学。
因为一些原因,转而研究群众文艺。
放在明清,他是教士,现在,他是汉学家。
有完整的传承脉络。
明朝记录人文地理,抄袭各种技术。
清朝的话,搜集各种社会信息。
寻找衰弱的时候,捕捉战机。
民国,想办法鼓吹、替换、消灭文化,从文字再到历史。
有可能,最好和其他地方土著一样的结果。
马可的工作,是接触、培养、引导中国文艺电影发展,排斥商业电影。
同时,引导、塑造电影文化符号,以及电影从业者。
他研究生毕业,结识了正在北电学习的五代导演。
最喜欢田壮壮的电影,晦涩难懂。
如果推广的话,中国观众不再喜欢本土电影。
《色·戒》是一部他们需要的电影。
成为华语电影对外的文化符号,能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