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不是什么艺术,是电影大卖场,和赶集一样。
包装成艺术,只是品牌营销手段。
电影是制作周期很长的商品。
从立项、投资、拍摄、剪辑、定档,一年完成已经算短的。
商业电影项目,从有剧本到启动拍摄,动辄几年时间。
市场规则越完善,各种融资手段越丰富,威尼斯越尴尬。
八九月份的电影大集卖场,各大公司带来的只能是年末清仓货。
李安本来先去多伦多电影节,是被叫回来的。
这种操作本身就说明李安大概率获奖。
不要觉得外国就是公平,不分饼。
国外更讲人情世故,这届威尼斯就能看出来,舔好莱坞不要太明显。
只是人家公关包装的好。
后续媒体讨论、话题引导,不往解构方向,而是建构品牌价值。
姜文和李安在国际上较量,无论是身份,还是电影视角,各方面劣势满满。
姜文真正有优势的地方,在于他是中国人。
其实,李安也在不自觉的弑主。
《断背山》就在砸美国的基本盘。
虽然是白左立场,但是确实在解构红脖子,美国的一些基层架构。
按道理来说,李安的肤色是没有资格玩这些的。
《色·戒》也是不自觉的弑主。
这种故事,只是恶心,伤不了中国。
pla(people's liberation army of china)不是吃干饭的。
就算没有姜文提及,《色·戒》也是解构二战后的受害者。
其中自然包括某个族群。
可能这个族群,觉得可以控制。
可你,什么力量啊?
这种电影就不该去碰。
说难听点,中国还是农业国的时候,揍的美国摸不着北。
英国多少冠以皇家名号的精锐,死在了半岛。
把英国的殖民秩序直接干崩盘。
而今成为完完全全工业国,能伤的了什么?
历史上来说,华夏把所有可见的好地,都占了。
不仅如此,古代南方,和现如今一些低纬度雨林没区别。
多沼泽,不适合生存。
是华夏人披荆斩棘,一寸一寸把地养成了宜居的土地。
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把地理极限能占的地都占了。
某个族群呢?
从古到今,守住了几分地!
《色·戒》这种戏就不该让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