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
在这篇分析当中,方舟子认为,“韩寒参赛作品《求医》所写其实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或更早)的一位肝炎患者在一家小医院的求医经历,而不是韩寒作为疥疮患者在1999年的大医院的求医经历。作者的身份,更像是1977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因肝炎退学的韩仁均(韩寒之父)。”
沈三通甚至知道以后,会有人用网络技术查出“韩三篇”等文章都是先在其父韩仁均博客上发表,然后再用韩寒博客发出。
这个不难理解,那三篇文章“老人味”很浓,韩寒作为80后是不可能有那么强的时代烙印,可能韩寒都不知道是在cosplay什么。
不过遭遇围攻不仅不会伤害韩寒,反而是帮助。
和当年王京花出走华谊一样,是一场重大危机,但是华谊也借此成为了民企代表。
韩寒也是,越是被穷追猛打越是加分。
脱离了“公知”角色可能陷入的无休止争议漩涡,淡化政治标签,回归作家与赛车手的身份,专注于创作与竞技。
看似保守,实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为其赢得了更稳定的社会认可。
如同一座围城,有人往外跑,也有人削尖了脑袋往里面钻。
马前卒便是如此。
与韩寒相反,马前卒在同期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去年,11年,他混的那个团伙,yca,young china association,有个骨干因为男女问题爆雷了。
这帮人见到年轻人,就像鲨鱼见到血腥一样,见到漂亮妹子更是如此。
因为团伙内斗,马前卒借此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