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记忆,再通过脱口秀亮相,沈三通在北美民众心里的第一印象,是大胆、自信的东方导演。
《魔盗团》在北美也有上映。
局限于艺术院线。
一方面北美院线如果继续排斥沈三通的电影,wto就要裁定美国限制华娱电影进口败诉了。
另一方面越是敏感的话题,越是不能封禁。
反而要大大方方,然后通过其他手段进行扼杀,绝对不能明着扼杀。
否则只会起反作用,让被封杀的作品,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通俗的说,破坏一个话题,解构的作用大于封禁。
不封杀,也是自身“进步性”的有力体现。
通过暗箱操作,让看不顺眼、不符合礼制规矩的相关文创失败,还可以反过来进行叙事驯化。
“既然想出海,赚人家票房,拍人家爱看的嘛”“要讨好对应市场”“要入乡随俗”“要用海外演员”“要用外面的特效团队”“要适应人家的文化”……
这样一来,不仅让自己更有“进步性”,而且能干扰对方文化市场的优秀代表。
配合舆论武器,万一忽悠瘸了呢?
无论是对抗,还是顺从,都是一种对既有道路的干扰。
在这方面,西方、好莱坞、美国的舆论机器,清楚的很,也很专业。
所以不仅没有对《魔盗团》封禁,反而大大方方的上映。
只是局限于艺术院线,集中在华人社区。
在媒体报道上,集中在猎奇向关键词,进行舆论轰炸,“东方元素”“反美叙事”“模仿好莱坞模式的三流电影”等等。
不提普世价值和其中的人道主义,突出“叛逆”“对抗”“模仿”。
更不提对抗的点是金融、医疗集团,而是整个美国,让大众第一眼就厌恶。
上映的时候,再弄点死亡威胁了,失火了等等,各种意外元素。
发行集中在艺术院线、华人社区,对主流观众是一重阻碍。
宣传上着重猎奇和对抗元素,是第二重阻碍。
再来点意外事件,是三重阻碍。
本来对中国电影感兴趣的主流观众有限,经过三重筛选,本来少的观众更加少的可怜,讨论度只限于华人社区,不进入主流视野。
一切正常的话,随后媒体还能进行一波锐评。
有反方,表示《魔盗团》没法得到“文明”世界的认可,只是自娱自乐,又赢了。
也有正方,比如奥斯卡评委,几千分之一,赶紧把《魔盗团》送来奥斯卡吧,来获得我们的认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