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秀丽的姑娘,有了属于少女的心事。
她将自己对小哥哥的情愫写在日记里,被亲哥简松发现后告诉了长辈,为此生了很久的气不跟简松说话。
农村的姑娘结婚早,想到孙女中专毕业就该说亲了,简老爷子抽了一晚上的旱烟决定成不成总要为孙女试一次,也不怕被人议论“挟恩图报”,约了卓靳邺的父亲卓庆山来家里喝酒,委婉的提了两句,卓庆山闻弦知雅意,虽然有些诧异但想了想觉得挺合适,直接同意了,回家就找人上门说媒,代儿子求亲。
卓家很多亲戚朋友不理解,认为以卓靳邺的条件合该配个城里的大学生媳妇,简家在当地不错,可也仅此而已,对卓靳邺未来的帮助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对此卓庆山只说了六个字,“人要知恩图报”。
简蓶是他从小看着长大的,是个品行端正的姑娘,长的也不差,更别说简老爷子救过靳邺的命,那是一辈子都偿还不了的恩情,难道因为靳邺考上大学就翘起尾巴看不起人了?
再者城里姑娘是那么好找的?老祖宗传下的“门当户对”那是结亲的铁律,他可不想辛苦培养的儿子娶了个城里姑娘在丈人丈母娘家抬不起头,连带着他们做父母的都要看儿媳脸色。
同村蔡老五家就是现成的例子,之前羡慕的那些人已经改成看笑话了。
彼时卓靳邺二十周岁,卓庆山行事前甚至来不及写信通知儿子。
卓家的求亲简直让简家喜出望外,媒人上门那天,简老爷子高兴的喝了一斤白酒。
要知道方圆十里再也找不出比卓靳邺更出息的后生,得了这样出众的孙女婿,孙女后半辈子再不用愁。
两个当事人,原主羞羞答答的憧憬未来,远在首都的卓靳邺看了信后沉默半晌。
他一直把简蓶当妹妹,没有任何的男女之情,但木已成舟,敬重长辈的他不愿父母失信于人。
再则,他将全部身心投入学习中,并不看重所谓的男欢女爱。否则以他在学校的受欢迎程度,但凡有点恋爱的心思,早就挥手告别单身了。
就这样,卓靳邺默认了婚约的存在,甚至努力调整心态,尽量以未婚夫的身份对待简蓶,但因为早年的情感积累,无论如何努力这份感情都更像潺潺细流的亲情,而非炙热浓烈的爱情。
订婚后的第三年,两人在老家举办了热闹的婚礼,婚后卓靳邺在京大继续深造硕士,简蓶留在老家随公婆生活,托关系找了国营服装批发厂的工作,在库存科做统计员,很是轻松,并在婚后第二年就怀孕生子,她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渐渐走上了发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