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匿名信,写信人透露一个重要信息:北京高层对上山下乡运动存在着不同看法,分岐很大,“四十条”并不代表许多老同志的意见,据说高层对知青工作已有指示云云。
这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克服困难采取各种途径,分批化装去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其中的过程十分精彩,完全可以写部小说。12月28日细雨蒙蒙的下午,一批人来到了昆明郊外这个叫做羊方凹的地方集体卧轨,致使当日起数十对昆京、昆沪、昆广、昆贵等客运和货运列车受阻。
他们当初响应号召,带着狂热的信念来到边疆,而今他们又带着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寻找回家的路。
数日后,请愿团获准赴京。当他们当达北京的时候,并没有人来接待他们,他们不知道去哪里,于是总指挥率领他们,打着旗帜,直赴人民英雄纪念碑。
所以就有了数万知青集体跪求返城……很快,知青返城大风暴就从云南蔓延到了全国。上山下乡运动,就此宣告终结。
*
夏静姝把在家里攒到了东西,送到了广场,回来后情绪有些低落。
晚餐桌上,华珺瑶看着夏静姝道,“静姝姐,心里还不舒服啊?”
“弟妹是没看见他们,真的很可怜。”夏静姝唏嘘道。
“是很可怜,娇滴滴的城里人,背井离乡,到了农村生活艰苦,干活也累,确实不如这天子脚下好。”康泽源说道。
“话也不能这么说,同样是人,咱老农民可是一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祖辈辈就这么过来的。”萧靖恒嘀咕道,“同样是人,我们吃的、干得、他们就干不得。”语气有些不忿,“他们还有机会就回来,如果不是我们考上大学,想要跨越城乡这道鸿沟真是比登天还难。”
“这样说来好像也对。”夏静姝小声地说道。
“咱日子虽然苦,可怎么着都是一家人在一起。他们可是举目无亲。”华珺瑶客观地说道。
“这样……都是该死的时代闹的。”萧邵恒直接推给了年代了。
“话也不能这么说,时代的悲哀,不能成为个人悲剧的理由。战乱年代可比和平年代困难多了。”华珺瑶说道。
“这倒也是,看来不管事实如何?关键还是看人如何自己过?”夏静姝感慨道。
“其实回来,也不见的多好。”华珺瑶突然说道。
回城后过得相当艰难,微薄的工资可以忍受,但当家庭中的发生不幸的时候,生活立刻会陷入困境。而那些在“上山下乡”过程中严重受伤、致残、重病甚至死亡的知青,他们的家庭则更加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