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的大豆多在数十万吨,近年来随着大豆用于工业生产的作用被发现,更是需求猛增,近几年都是一百多万吨的需求,将来也只会多不会少。
李安生联系了锡良之后,就此事沟通了一番,经过厚厚一打电报纸的讨论,双方共同上疏,将北洋海军提督署设在葫芦岛,重建北洋水师。
如果德国方面愿意接受这个大豆与小麦换军舰的计划,那么购买的德国军舰就先给北洋水师。
锡良当然愿意将北洋衙门从直隶总督手中抢过来,他又是深受朝廷信任的满臣,自然有这个胆子上折子。
当初奕劻与载沣等人极力将徐世昌调回中枢,在东北总督这个无比重要的位子上换一个他们信得过的锡良,也是看到了东三省日益重要的地位,以及粮食贸易带来的丰厚财政收入。
李安生反而对徐世昌离任欢欣鼓舞,双手欢迎锡良接任,锡良是个好官,难得的能臣,又清廉无比,坚持李安生留下的农业计划,给了李安生用粮食换军舰的底气。
这也由不得朝廷不答应,不上缴国库,不出海军开办费摊派,固然是让朝廷的财政收入要缩水一部分,但是毕竟一条巨舰的诱惑也是无比巨大。
以前一直是直隶总督领北洋衙门,如今转到了东三省总督头上,载沣等人也是支持的,将来他们根本就不打算将东三省这个重要之地让给汉臣,将北洋水师的衙门建在葫芦岛,倒是无可厚非。
朝廷很快就通过了这项决议,现在就等德国人的回复,锡良也将此事交给李安生全权处置,显示了对他的无比信任。
朱尔典也从他的渠道得知了这项决议,大豆跟小麦的价格还是相当实惠的,德国人占了些便宜。
但作为一个精明无比的人,他又何尝不知道这是双赢,对于中国来说同样有好处。
首先省下了大笔的资金,毕竟清政府现在囊中羞涩,其实是根本买不起战舰的,用大豆与小麦来换战舰,还能因为大笔粮食的集中出口,免去了谷贱伤农的危机,也有利于对大批粮商投机倒把的压制。
更为关键的,三年付清这笔粮食,使得东三省可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不影响大局。
他本来是想阻挠这笔交易的,但现在看来,确实无能为力了,双方你情我愿,根本就无法阻挡。
不过他忽然想到了大豆与小麦换军舰这个操作手法,似乎也能用在英国身上,英国同样需求大豆与小麦。
其实德国小麦的需求量也在大幅上升,有着囤积小麦等粮食的迹象,只是因为国际粮价的上涨,而没有太过明显,不然的话,恐怕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