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回来,使得大量的深海鱼开始充实东北市场,使得东北的所有校长与教师们欢舞雀跃,倒也是一项奇谈。
这年头,东北的百姓吃的粗粮与细粮搭配,还能吃肉食,羡慕死了全国其他地区的百姓,而随着各种养殖技术的传播到中国其他地方,猪肉、鸡鸭肉等也开始逐渐的走上了老百姓的饭桌。
故而李安生一上台,北京的百姓们便奔走相告,他们别的不知道,只知道要有肉吃了。
清末的北京,王公大臣云集,“除朝贵及纨绔子弟,暨南省京官盘餐兼味,食用稍丰外,其余上自闲散王公,及疏远之皇亲国戚、八旗官兵以及北五省京官,一日之中,上者食面食,下者食杂粮。侑食之馔,羊肉鸡卵,一二品已为异味。下者生嚼葱蒜,若调酱则已丰矣。”
那个时候连王公大臣都要吃些粗粮,更何况肉食?可想而知清末北京老百姓吃的都是些什么。
也许听起来,北京的老百姓,甚至是直隶其他地区的老百姓敲锣打鼓,欢迎李安生到各地视察,只是因为一个原因,李大总统来了有肉吃,有些可笑。
但是,这何尝不是一件无比苦涩的奇谈。
光绪时代,全国各阶级几乎都出现了生活下降的现象。山东小麦种植量第一,一般人却卖小麦购粗粮。
1883年的《北华捷报》这样形容河北地区一般农民的生活:“农民虽然大部分都贫穷,但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还比较少。只有在荒年,他们经常以野菜为食,甚至连野菜都找不着而成群饿死,正像一八七八年和一八七九年的情况那样。在最好的年头,他们也吃最低级的食物,穿着朴素的衣服。他们的食物几乎完全是同大豆或豆腐渣混合起来的高粱及小米。一块白面馒头便是一种特别的款待。当然更难吃到任何肉食。有一天一位贫农在叙述皇帝豁免田赋的时候说道:‘如果他是皇帝,他将随他高兴地把面条吃一个饱。’对于一个以高粱为主食的农民,毫无节制地吃面条,就是一种理想的生活”。
李安生就任总统的第一天,《北华捷报》便以大标题正版刊登了当年的这篇新闻,并且进行了富有激情的评述。
是啊,对于一个以高粱为主食的农民,毫无节制的吃面条,成为了最大的梦想。
民国前后,关内老百姓的生活也开始有了改善,至少,没有再出现饿死人的现象,部分人也能开始吃的调匀,粗细粮搭配,尤其是去年的一次大丰收之后。
但影响关内百姓民生最为重要的,还是铁路运输。
铁路是影响近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变量。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