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将关思罕昨夜为他写下的、更为详尽的章程呈了上去。
寇准接过,一目十行地看完,脸色从凝重,到惊讶,再到狂喜。他猛地一合奏折,转身面向御座,重重一躬。
万能寇准:陛下!臣以为,此策可行!此策大可行!水泥修坝,可一劳永逸解河患之忧!以工代赈,可安抚流民,盘活经济,乃是经世济国之良方!
他激动地涨红了脸,猛地一拍身前的象牙笏板,发出清脆的响声,震得整个大殿都为之一静。
万能寇准:敢问王爷,献上此等奇策的,是何方高人?此女……不,此等大才,当入朝堂,为国效力!
金銮殿上,寇准那一声“此女当入朝”的断喝,如同一块巨石砸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涛。
文武百官的目光“刷”地一下,全都聚焦在了襄王赵恒的身上。
有震惊,有探究,有嫉妒,更有不加掩饰的敌意。
一个能想出“水泥修坝”和“以工代赈”这等经世奇策的女人,还被寇准这个倔老头如此推崇,这是何等妖孽?
若真入了朝,岂不是要重演前唐武后之事?
一瞬间,无数念头在群臣脑中闪过。
御座上的天子也投来了深邃的目光,显然对这个“高人”充满了兴趣。
赵恒心中一凛,面上却不动声色,从容一揖。
万能赵恒:回禀父皇,也谢过寇大人美意。献策之人,乃是儿臣在蜀地偶遇的一位山野隐士。其人淡泊名利,不喜红尘俗务,只因心怀苍生,才将此策托付于儿臣。儿臣不敢居功,更不敢强求隐士出山,扰其清修。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把功劳归于一个查无此人的“隐士”,又显得自己礼贤下士、不夺人功,顺便还掐灭了所有人想一睹此人真容的念头。
寇准闻言,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但更多的是对这位“隐士”的敬佩,捻着胡须点了点头,不再多言。
天子沉吟片刻,龙心大悦。
万能天子:好!既是隐士高人,我等便不强求。此策,利国利民,功在千秋!赵恒,朕命你全权督办黄河修堤一事,工部、户部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万能赵恒:儿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