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难得的调皮。
飞机降落在浦东机场时,上海正笼罩在晨曦之中。熟悉的湿润空气扑面而来,夹杂着都市特有的活力。他们推着行李走出抵达口,远远就看到了等在那里的人群。
温榆冬第一个冲过来,给了唐舞桐一个大大的拥抱:“想死你们了!”她叽叽喳喳地汇报着酒吧的新变化,新来的驻唱,新开发的甜品。陈云华站在她身后,优雅地微笑着,接过霍雨浩手中的部分行李:“一切都好,欢迎回家。”
更让霍雨浩和唐舞桐意外的是,唐三和戴浩也来了。两位老人站在稍远的地方,似乎有些拘谨,但眼神里是掩饰不住的欣慰。戴浩的气色看起来确实好了很多,甚至不需要轮椅,只是拄着一根手杖。唐三先开口,语气是少有的温和:“路上顺利吗?”
“顺利。”霍雨浩点头,目光与戴浩短暂交汇,也轻轻点了点头。没有过多的言语,但一种无声的和解与牵挂在空中流动。
一行人回到“欧拉公式”,正是上午十点,酒吧还没有开始营业。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窗,在熟悉的地板上投下斑斓的光影。一切仿佛都没有改变,却又有些不同——吧台后多了几款新酒,墙上挂了几幅音乐区学员的作品,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和消毒水混合的、令人安心的味道。
温榆冬迫不及待地展示她这几个月的工作成果,陈云华则简要交代了财务和运营情况。霍雨浩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一两个问题。唐舞桐则走到那架属于霍云儿的钢琴前,轻轻打开琴盖,按下几个音符。琴声清澈,带着归家的温暖。
中午,大家围坐在一张大桌子前吃了顿简单的接风宴。饭菜是陈云华从相熟的餐厅订的,都是地道的本帮菜。席间,戴浩偶尔会问起维也纳的风土人情,霍雨浩会简洁地回答,唐三则在一旁补充几句。气氛算不上热闹,却有一种家人般的自然。
饭后,其他人识趣地离开,将空间留给了霍雨浩和唐舞桐。他们并肩站在二楼的音乐区,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离了三个月,上海似乎又长高了一些,新的摩天楼刺破天际线。
“接下来有什么计划?”唐舞桐靠在霍雨浩肩上,轻声问。
霍雨浩沉默片刻,从平板电脑里调出一份新的计划书:“结合维也纳的经验,我草拟了音乐区下一阶段的扩展方案。包括与本地学校的合作项目,以及…一个针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治疗实验课程。”他顿了顿,看向唐舞桐,“另外,音乐学院那边邀请我下学期开一门选修课,《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