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君都指望确保自家江山千秋万代延续,然而这种念头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事实上没任何办法能保证一个王朝永远长治久安,只有当朝之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变法才能维持稳定。”马姣一针见血的指出,“《商君书》曾总结当时被视为戎狄的秦国与中原王朝的区别:“国去言,则民朴;民朴,则不淫。民见上利之从壹孔出也,则作壹;作壹,则民不偷营;民不偷营,则多利;多利,则国强。今境内之民皆曰:“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变业,务学《诗》、《书》,随从外权,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具备,国之危也。民以此为教者,其国比削”。
“商君认为正是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文明养成了盘根错节的世家贵族势力,而这恰恰正是“人亡政息”的最初征召。纵观历朝历代的兴衰成败不难发现:王朝初建之时君臣上下往往有一种励精图治之心,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就会在朝中形成庞大的既得利益体,久而久之国家就会逐渐丧失前进的力量。”
“打天下的开国之君具有无比的威望,所以能压制住文臣武将和后宫嫔妃们干政的野心。然而王朝后期的君主们往往不具有这样的威望,于是统治者内部的争权夺利现象也就日趋激烈。随着王朝政治的日趋腐朽必然会导致统治者与底层民众之间的矛盾以及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日益增长。直到有一天当君主无法再驾驭各方势力之时要么被底层的农民起义推翻、要么被握有实权的权臣架空。”
“既得利益者的个人利益并不一定和王朝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获利者尽管得以利用朝廷的威信使自己发展壮大,但当自身利益与王朝利益发生冲突时也完全可能成为王朝的掘墓人。例如,秦献公时期最早提出废除人殉的甘龙到了孝公年间就成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反对派,还不就是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需要。”
“子端,一味用武力强制性执行一个政令一时能见效,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效果就会淡化直至消亡,而要解决土地兼并和人口隐匿问题,绝不是紧紧靠着武力能彻底解决的,你得考虑各方面,还有,你得想到如何才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克服兴衰治乱的历史循环。”马姣接着结合自己所学给文子端提出自己的建意,包括如今的选官制弊端与解决,世家的分化和打压,还有土地产出问题解决,税赋问题和改良,她大致说了下,毕竟这些东西也不是一下子能说完的。
文子端听了马姣的一席话,才明白上辈子马姣到底在自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