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的缘故,我们不知道的是,其中也有弘皙的因素所在。对此,朝鲜史料记载:“弘皙颇贤,难于废立允礽。”不过,当时的胤礽已经深深地陷入夺嫡争斗的漩涡,于康熙五十一年被第二次废黜,并从此被幽禁起来。
康熙临终前,除了将皇位传于雍亲王胤禛之外,还下了一份遗诏:“嫡长孙弘皙得康熙钟爱封和硕亲王爵”,可见康熙在生命垂危之际,仍然没有忘记这位令他喜爱的皇长孙。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雍亲王胤禛继承了大清皇位,是为雍正皇帝。在雍正继位的第二天,他便下旨封弘皙为多罗理郡王。可能有的人说,康熙遗诏不是让雍正封弘皙为亲王吗?怎么又成郡王了,其实雍正并没有违背父皇康熙的旨意,因为这个亲王爵位他留给了弘皙的父亲废太子胤礽。
雍正二年,废太子胤礽病逝于幽所咸安宫,随后雍正下旨将胤礽追封为和硕理密亲王,以亲王礼下葬。康熙驾崩后,从雍正对待废太子胤礽一家的态度来看,雍正对这一家可谓是极尽拉拢,原因无非是当时雍正皇位未稳,八爷党势力过于强大,雍正急需收编废太子胤礽的党羽。
雍正八年,弘皙承袭了父亲和硕理亲王的爵位,成为同辈中第一个受封亲王的人,而此时的皇子弘历、弘昼,连贝子都不是。对于皇叔雍正的厚待,弘皙也非常识趣,甚至在奏折中称雍正为“皇父”。
雍正去世后,弘历登上了大清皇位,是为乾隆皇帝。乾隆继位以后,继续对宗室成员施加恩惠,该赏的赏,该赦的赦,也不限制宗室成员的活动。这些仁政使乾隆很快得到整个皇室的拥护。但也正是在这样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一些有想法的宗室成员便毫无顾忌地走到了一起。
乾隆十六叔允禄(康熙第十六子)和乾隆堂兄弘晳为核心,由近支宗室王公等组成的政治集团,一开始他们的目标或许并不是直接撺掇乾隆的皇位,但也切切实实地让乾隆感受到了威胁。
乾隆觉得弘皙“自以为旧日东宫嫡子,居心甚不可问”“心怀异志”“其所询问妖人之语俱非臣下所宜出诸口,所忍萌诸心者,拟以大逆重典,以彰国法,洵属允当”。“弘晳罪恶,较允祀允禟等人尤为重大”。于是对弘晳除宗籍,圈禁于景山,改名为四十六。
弘皙逆案的始末,人们已经无法还原。因为案件终结后,乾隆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因此下令销毁了所有的案件资料。后世史书,也几乎没有记载,案子成为一个谜案。不过也很有可能是乾隆对深受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