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眠没有直接回答,她的视线落在沈翊画架旁的小桌上,那里放着一杯早已冷掉的咖啡,旁边散落着几张草图,上面有对张明那个白色符号的几种解构分析。
“符号的最终解读,技术心理专家组给出了结论。”苏眠开口,依旧是汇报工作的口吻,“向下的箭头,代表‘采集’、‘下载’;不完整的圆,代表‘未完成的复制品’或‘有缺陷的原生躯体’。他认为自己在将这些女性从‘不完美’的肉体中‘下载’出来,复制成他心目中‘永恒’的硅胶形态。”
沈翊点了点头,对这个结论并不意外:“很符合他的扭曲逻辑。幸好……我们打断了他的‘下载’进程。”
“嗯。”苏眠应了一声。她沉默片刻,忽然说:“你的画像,在最后关头,比AI更精准。”
这话听起来像是一句纯粹的客观评价,但沈翊却从中听出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他看向苏眠,她正低头看着那些草图,侧脸在灯光下显得有些柔和,长长的睫毛垂下一小片阴影。
“AI依赖数据和算法,”沈翊缓缓道,“但罪恶往往滋生在数据和算法无法完全量化的灰色地带。那些细微的、非理性的、属于‘人’的偏执和热忱,甚至是扭曲的爱与恨,才是画像最后需要捕捉的关键。”他顿了顿,补充道,“当然,AI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骨架和方向,没有它,我们可能无法那么快锁定张明。”
他并没有贬低技术的意思,只是阐述了不同工具在探案中的定位。
苏眠抬起头,看向他,眼神清澈:“理性的工具需要感性的驾驭。反之亦然。”
这是她第一次如此明确地肯定他工作中“感性”部分的价值。沈翊心中微微一动。
“喝杯茶吗?”沈翊指了指角落那个小茶几上的电热水壶和茶叶罐,“安神茶没有了,只有普通的绿茶。”
苏眠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可以。”
沈翊泡了两杯茶,将其中一杯递给苏眠。温热的茶杯驱散了指尖的微凉。两人没有再谈论案子,只是并肩站在画板前,看着那幅充满挣扎感的抽象画,默默地喝着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