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你没有实力,很难被他们认真对待。”
陈放话很直接,却是真道理。
于嘉是第一次采访陈放,陈放给他的感觉太有冲击力了,果然跟传闻那样,言辞犀利,性格强势。
可能也就这样的性格,才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
问题也因为陈放的强势,而进入他的节奏中,于嘉开始问起更多关于对中美篮球的评判。
“如果想让中国篮球有提升,我觉得最重要是加大基础教练的数量。”
“联赛的水准,短期是看外援,长远看青训。”
“而青训的未来,在校园,在业余的成年联赛中。”陈放提出的建议让于嘉感到奇怪,于是他问道:“为什么跟成年业余联赛有关联呢?”
“很大关系!可以说,关键点就在这里。”陈放有心借采访把一些观点输送出来,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无论是初中,高中篮球联赛,承载的地方就一个,那就是大学。”
“大学足够多,也有相应的联赛,但期限太短,3-4年就结束了。”
“绝大部分球员就只能把这个当爱好,回归到正常工作职业中,其实很多在大学打球的球员,接下来走的路,有些对不起之前的训练付出。”
“还有极少球员,也是进入野球联赛,乡镇联赛,机关联赛中的雇佣军。”
“如果把这条路径仔细琢磨下来,就发现,其实这是一条不归路,不夸张的说,是死路。”
于嘉开始还想插嘴,现在已经只顾得点头。
“只有发动民间,发动社会,让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商业化的小型联赛,用省级来连接,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家长,愿意支持孩子在篮球这条路上走下去。”
“足球也是一样。”
“其实普通家庭对孩子未来的要求不高,稳定的收入,一定的社会地位。假如一个篮球运动员一年收入能在十几万,那很多有天赋的孩子,会走上这条路。”
“只要我们坚持十年,就形成了良性,会有很多退役的篮球运动员自发的成为基础教练,发掘培养更多的篮球人才。”
“我们都知道,去年夏天,你参与了这个计划,叫蔚蓝计划,是吗?”于嘉也明白过来,今天陈放是借央视的访谈,来表达自己对中国篮球的理念。
“对,我用我的名气来做最上层的招牌,吸引投资,拓展市场。”陈放当即承认。
“我们如果只顾着最上层的职业联赛,其实非常虚。”
“借助一些明星,是很难把国家队的实力,长期维持住。”
“以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