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明白只要李瑜不犯大错,将来太子登基、皇长孙登基,李瑜怎么都能混个太子太傅荣休。
光是想想,他们就觉得羡慕嫉妒恨。
事实证明羡慕嫉妒恨没用,最重要的还是得看个人能力。
比如他们羡慕嫉妒恨时候,李瑜却在内阁琢磨着胥吏的问题。
光杀肯定是不行的。
照现代公务员那套成本又太高,不如给这些胥吏也搞一套考成法?
胥吏的政治地位在古代其实不高,甚至还是贱役的形象,也就是大家伙说的中九流。
这导致他们只把这活儿当差事干,并没有什么社会荣誉感。
如果肯定胥吏的能力和地位,甚至是每年评选优秀胥吏。
给些荣誉性的赏赐,比如什么“国之干吏”之类的匾额。
然后在考核中,给增设一些能吏、勤吏等等之类的奖项,与清官、能臣一同来京接受表彰。
会不会好点儿?
或许还可以改下胥吏的俸禄制度,直接由户部拨款负责他们的俸禄,而不是从县衙的财政出。
这可以从根本上,降低他们盘剥百姓的必然性啊。
最重要他觉得还是要建立,流官与胥吏之间的转换通道。
比如说允许表现优异、通晓律法、有功绩的胥吏,通过吏员考成法等等,进入官员阶级。
哪怕是过程极为苛刻,必须从九品开始做起,也算是给他们一个盼头。
从而鼓励他们好好表现,而不是一辈子沉沦底层捞钱。
人只要有了盼头,干坏事儿之前就会三思而后行。
胥吏内部最好也得有晋升体系,什么异地任职、轮岗交换也得安排上,不能让他们在某个岗位待太久。
还要强化监察御史、巡抚御史的权利,让他们可以直接处置这些胥吏,地方官和胥吏也得同罪论处。
也就是地方官儿有错,胥吏逃不掉。
胥吏有错,地方官儿也得被问责。
李瑜的目标就是想将这些破坏者,变成维护法制的执行者,这可真是个漫长且难办的事儿啊。
敬渊一直在暗中观察着李瑜,陛下也让他思考如何治理胥吏。
听说李瑜和寇朋那边,陛下也都问了这个事儿。
这算是吏部的活儿。
他猜想着皇帝的心思。
大概就是谁的方法好,吏部尚书的位置大概就是谁的了。
敬渊自己想了好几天没想出来,他想看看李瑜是怎么想的。
可李瑜却只撑着脑袋发呆,完全就没有动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