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啊。”
小杏递过一杯温热的姜枣茶,岐大夫接着说:“您看这咳嗽,痰稀白量多,遇寒加重,怕冷肢凉,脉沉细迟,这哪是普通的风寒咳嗽?分明是肾阳亏虚,体内的‘小太阳’不够亮堂了,水液不得温化,就像寒潭里结了冰,凝而成痰饮。这痰饮停在肺里,就像河道里堵了冰凌,肺气不得宣降,所以咳嗽、气喘、痰多。”
“可我之前吃的小青龙汤,不是治风寒咳嗽的吗?”张大爷有些困惑,“那药里也有干姜、桂枝,都是温性的呀。”
“问得好。”岐大夫微微一笑,从药柜里取出两味药——麻黄和桂枝,放在纸上对比,“小青龙汤就像春天的风,能吹散体表的风寒,适合那种刚受了风寒,咳嗽痰少的情况。但您这病,十年了,寒邪早就深入骨髓,跟体内的阴寒之气沆瀣一气,结成了‘寒冰’。这时候光靠小青龙汤那点‘春风’,哪能化得开深层的坚冰?就像冬天湖里结了厚冰,你拿扇子扇风,能扇化吗?”
他又拿起一块炮制过的熟地,放在手心里掂量:“要化这深潭寒冰,得用‘阳和’之法。什么是‘阳和’?就是让体内的阳光充足起来,让命门之火慢慢升温。但这补阳啊,学问大着呢。《内经》说‘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要是一味用大热的药猛补,就像拿大火烤冰,冰没化多少,津液先烤干了,反而伤了正气。”
小李听得入神,忍不住问:“那该怎么补呢?”
“得学会‘阴中求阳’。”岐大夫指了指案头的《景岳全书》,“张景岳先生说得好:‘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就像烧火,得先有柴,火才能旺。熟地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说它‘主心腹,寒热,积聚,除痹,填骨髓,长肌肉’,色黑入肾,能大补肾阴,给命门之火准备好‘柴火’。我用熟地一两,鹿角胶三钱,这两味是君药,熟地补阴,鹿角胶补阳,阴阳双补,就像给体内的‘小太阳’加柴添火。”
第三章 阳和汤里的兵法谋略
小杏在一旁研墨,插嘴道:“师父,那麻黄、肉桂这些药,在方子里起什么作用呢?”
岐大夫铺开一张宣纸,提笔写下阳和汤的方子:“熟地一两,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炒,研),肉桂一钱,生甘草一钱,炮姜炭五分。这方子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兵法谋略。你看这麻黄,用量才五分,比小青龙汤里少多了,为什么?因为它在这里不是主攻手,而是‘传令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