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我要是契丹和西夏,得知这样的消息,一定大摆酒席设宴三天,庆祝一下自己的死对头宋国的武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别觉得我说的过分,小小,要你是死对头现在倒霉了,你会不会特别高兴?同样道理,大宋要是有点坏事,契丹西夏肯定恨不得锣鼓喧天,更何况,大宋的武将优良,直接和契丹西夏能不能胜利有关,他们当然会关注了,要是有军校,那么来学习的军校生,肯定会详查祖籍三代,我们有时间慢慢查,细细查,也有时间去了解每一个人的品性,甚至去重新塑造或者更改一个人德行,还有足够的时间去给他们上思想政治课,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他们的大脑里深植忠君爱国的信念,这样不好吗?回头再看这次武考,狄大人为朝廷举荐人才是一片好心,但他显然高估了民间,能习武能学兵法之人的数量品德和家世。俗话说穷学文富学武,一般人家培养不出一个习武的孩子,而将才不光要会武,更要熟知兵法谋略,甚至是天象地理知识,这种知识有钱也不一定能学的来?这需要有经验的老师或者将军,才能教导出来,谁家能请得起将军给孩子做老师的?但如果朝廷统一建立军校,这些有能耐将军才可能被派到学校去代课,这种行军打仗的经验才能传授给后辈,这种经验可不是看几本兵书就能学会的
公孙策的想法很好,可朝廷也有朝廷的顾虑,当初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后,大宋一直重文轻武,为的就是怕武将专权,动辄干戈,若是培养武将,那么文官的势力必定会受到冲击
公孙策的意思,若琳也明白,还不就是皇帝的猜忌和文官集团的利益纷争,他们求得一时的安宁,以为大宋也能和汉唐一样,能抵挡得住异族的入侵,却忘了大宋本就没有汉唐之人的刚烈血性,那时候的文人那都是佩剑上街的,既有文人的儒雅端庄,也不缺武者的侠义风骨,如今的文人,真的是弱不禁风,儒风有之,却刚烈不足,大宋一味的求和换不来真正的太平,只会长大狼子野心,唯有自身足够强大,别人才不敢起侵略之心,重文轻武的历朝先例,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导致养大了文官集团的的野心,致使文官党派之争不断,最后被外人占了便宜
蓝若琳【难怪别人家都是断送了江山,宋朝直接就断送了汉人基业和祖地】
孙小小你在说什么呢?那么小声谁听得见啊?
小小只听到若琳嘟嘟囔囔的,不知道说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