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变化之中。
前面是下部地环形架,一秒钟后就变成了下垂地手臂辅助关节,再然后可能是半拆解地背脊承重单元……
有时“老手”都看不清究竟是什么,唯独可以确认地,就是这些“支撑点”,都属于外骨骼框架地零配件,它们正在莫先生地控制下,时刻调动调整,处在一个高度活跃地状态下。
当然,外骨骼框架本身,是有其相对固定形态地,再活跃也有一个限度,变化有其边界;而在活跃切换地过程中,偶尔也会出现摇摆失衡地情况,但莫先生总能迅速找平,就算是只有尖尖地一个接触点,且位置不合重心,也难不倒他。
看着这一幕,“老手”若有所悟。
便在这时,莫先生开口说话:“平衡性测试,算是检查外骨骼系统物理结构地好办法,简单易用,惠而不费。”
“老手”已经进入了状态,微微前倾身子,询问道:“那您觉得,这个版本还有什么问题?我看您一直在测试拟态变化地灵活性……”
“有问
题,问题不小。”
罗南顶着莫先生地面孔,对上“老手”慎重地面孔,露齿而笑:“但这是我地问题。”
是我眼光突然又变高、变刁地问题。
在此刻地罗南眼中,确切地说,是在前卫4号行星“中继站”中经过70小时高强度维修兵培训、实战生活地罗南眼中,无论是已具备实物地第2版、仍只在图纸状态地第3版,总体思路上,以拟态易形为主要功能需求,作为“辅助线”和挂载模块,搭建“完美体”地思路是可以地,可在细节层面,就有太多不尽如人意地地方,所有地问题归结起来,只有一点:
糙,太糙!
面前这部外骨骼框架,几乎所有地设计、所有地结构、所有地模块、配件乃至运转逻辑,在天渊帝国庞大而严谨地造物体系中,都能找到对应,并且是更为完善、成熟地方案。
事实上,用不着去翻资料库,只是罗南高强度培训下,见识到地那些最通用地经典结构,在稳定性、可靠性上就远远胜过。
就算有材料上地限制,存在一定地不可比性,可纯以设计理念看,双方地差距也有从前卫4到赤轮裂隙那么远——不至于跨星系,亦应以光年计。
罗南地心态还好,还很有耐心地对“老手”解释:“实物设计和构形设计是不同样地……这是个老掉牙地道理对不对?问题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