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则大为不利。各个成员国尤其是德国的各个出海口被英国海军封锁得密不透风,总吨位达3oo万吨以上的商船队,开战后百分之九十以上失去了作用,大量的商船或者被敌国海军扣押。或者蛰伏于港口,所有必须的粮食和工业原料进口,只能依靠荷兰、丹麦、挪威、瑞典、美国和中国等中立国进行间接而有限的输入。而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和延续,英国和法国达成了更加严密的监视中立国贸易的协议,进一步的扩大了禁运商品的种类和数额,结果到1916年年初,德国食品的进口总量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以上,虽然德国政府于1915年起实行了食品配给制,但由于在战争时期进口量大幅下降的同时却仍然需要保证工业原料的输入,从而导致居民食品的配给量越来越小,配给的范围却越来越大,这表明,协约国的“饥饿封锁”政策在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国内普遍寄希望于德国海军能够打破协约国的海上封锁,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与原德国公海舰队司令英格诺尔主张以公海舰队向英国皇家海军主动挑战,吸引英国派出部分舰队投入北海的战斗。由于坚信德国海军在战舰的质量上和官兵的素质上胜过对手,德国人认为甚至可以考虑同英国海军“大舰队”来一场主力决战,以改变双方海军力量的对比,达到打破英国海军海上封锁的目的。由于主力决战所冒的风险太大,德国政府一直不敢决断,接任英格诺尔担任公海舰队司令的波尔上将把打破封锁的希望寄托在潜艇部队的身上,但是由于击沉中立国船只引起了美国的强烈抗议,德国最终被迫限制潜艇作战的规模,而这样就无法达到打破封锁的目的,因此,德国人又把目光放在了水面舰艇上,考虑用一场有限规模的海战削弱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打破海上封锁。
1916年1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任命好斗的莱茵哈特.舍尔海军上将为德国公海舰队司令,德国公海舰队在继续派出袭击舰和潜艇袭扰英国海岸的同时,一场大规模的海上决战的计划也在逐渐的酝酿和制定当中。
而与此同时,英国海军在生性谨慎的“大舰队”司令杰利科上将的率领下,于苏格兰北端驻泊,扼守北海出海口,将德国公海舰队的活动范围死死压缩在了狭小的北海水域,使德国公海舰队无法对英国的海上生命线造成威胁。杰利科的计划虽然稳妥,但却不符合大英帝国海军光荣的“进攻传统”,公众舆论纷纷强烈抨击杰利科“消极避战”,一些海军军官对杰利科的行为也大为不满,送了他一个“沉默上将”的雅号。
因此,在得悉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