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是谈时事、发感慨。这可是政治学了。
“感情既洽、声势斯壮”,于是便可联手出击,可进入侃的境界。纵横的范围甚广,“包括有:中国不亡是无天理,救国策,对于古月三王草将马二弓马诸政治领袖之品评,等等。
连带的还有追随孙--总--理几年到几年之统计。比如你光---绪三年听见过一次孙--总--理演讲,而今年是民--国-二--十--九年,合计应得三--十三年,这便叫做追随总--理三十三年。”
这一段做得好,感情更为融洽,声势又壮,甚而至于相见恨晚,到了两胁插刀的程度。至此,可认为到了陡然下笔,相机言事之际。
第四段:
于是,这第四段就叫经济学――奉托“小事”。
可客气地起立,拿起帽子,然后兀而转来道:现在有一小事奉烦。先生不是认识某某吗?可否请写一封介绍信云云。这一段要自然随意,不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或使对方觉得自己该欠他多大之情,而是要利用前叙铺垫,陡然收笔,总结全文。
当然,也有人会说,上面的这些东西仅仅是我片面之词罢了,现代社会里面哪里有那么多的‘迂回计’,其实,迂回计在现代社会里面确实是很常见,只不过,有很多的时候,现代人并不把迂回计叫做迂回计,而是叫做套近乎。
你没有听错,套近乎其实就是迂回计,你要是不相信,那你完全可以仔细的思考一下迂回计和套近乎的区别,很快你会发现,套近乎其实就是迂回计的一种应用。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其实很是常见,我也不说什么很特别的例子,就说说迂回计,也就是套近乎在你走关系的时候,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当你所求之人一般是年富力强的角色,刚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所以在必要的时候,除了走夫--人--路--线外,走一下老人孩子路线,迂回接近目标,拉近彼此的感情,是值得动脑筋做的事情。
怎么做,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1老人、小孩容易接近。
老人因体力虚乏在家休养,或因年岁高而退职在家,没有工作做,家务不让做,谈话是心里有而没处说,因此,常常显得孤寂。
如果有人主动接近老人,哪怕是暂时解除老人的孤寂,老人自然非常乐意。
再者,心理学表明,老年人较中青年人柔和、慈善得多,也容易接近,而小孩纯朴,喜新好奇爱动:一句唐诗,一段故事、一个怪脸、一声哄捧就能很快赢得小孩的亲近。
2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