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内容中,除考上秀才后会有的‘策论’与算学考题比较有用外,其他考题似乎并无太大用处。”
而且……
嬴政皱眉,“如果考试范围只涉及四书五经,不会出现考试几次后就再也找不到考试内容?”
科举并非只有殿试而已,一共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而除了会试与殿试是全国考生都到京城去参考外,县试与府试是在各地县城举办,院试与乡试则都在州府举办。
县试与府试还好,基本全是背诵题,全国各地没什么差别也不需要避嫌。
但院试与府试的考题在每次考完之后都要送去京城存档,以备以后查阅。而只要是送到了京城的考卷,为了防止有人徇私舞弊,已经出过的考题就不被允许出现第二次。
全国那么多的州府,考试的范围又只有那么几本书,最后的结果……
林阡张了张嘴,有些想要反驳吧,却又找不到理由。
她叹了口气,回答了嬴政的问题:“一般王朝的开端出题会比较随意,越是后面的科举,考题就会愈发奇怪,甚至还出现了一种截搭题。”
嬴政好奇:“截搭题?”
林阡想了想,解释道:“就是把一本书的某一句或半句话与同一本书中不同篇章、不同段落,或不同书籍中的完全不相干的两句话凑在一起组成一个考题。”
嬴政皱眉:“……”
他本就更希望直接推行林阡之前提及的学校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考试制度,如今听了科举考试的情况后,更是对其毫无兴趣。
林阡解释:“但我们那个时代所用的考试制度其实也是从科举考试中脱胎出来,同样是一级一级地考上去,只是教学内容有所不同。”
嬴政否认:“不,两者并不相同。科举只为选拔官员,而你说的高考并非如此。”
林阡看向嬴政,认真问道:“你真的确定要推行高考。”
嬴政点头:“寡人连学校都准备推行了,为何不直接推行高考?”
林阡无奈:“因为考试内容没有那么多啊。现代的高考一开始不分科,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一共要考九门科目,之后文理分科,文科要考语数外政史地,立刻要考语数外物化生,同样有六门科目。除此外还有音乐绘画舞蹈等等科目……现在的秦朝到哪儿去凑这么多的科目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群天才碰撞出的知识火花并不少。
可问题是华夏的知识体系并不擅长或者不重视对某一现象或知识背后的原理与根本进行挖掘与归纳总结,根本不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