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的典籍,才使得在中原遭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典籍在东瀛得以保留。南朝大臣北畠亲房所著《神皇正统记》将此事作为信史记录,称‘孔子全经唯存东瀛矣’。徐氏源流久远,总堂号称‘东海堂’或东海郡。因为徐氏‘来自东海,去之东海’。所谓‘来自东海’,指天下徐氏皆发源于东海之地,故曰‘泽衍东海’。所谓‘去之东海’,意指徐氏失国后蹈浮舟沿泗水由黄河口出海东渡,远逸隐居,自此徐国臣氏,每日思念故土,故徐氏以东海为‘堂号’。根据唐朝徐懋功编《家谱》曰:徐福,又称徐巿或希。率男女各三千人入东海祖洲。有称瀛洲为琅邪祖地,徐福一支入东海祖洲,不复返也。徐家其余族人知福反,入东海祖洲,为避秦始皇灭门之祸,随令其孙该潜居洪都,自此世居南洲。徐懋功为徐家后世裔孙,迁居山东曹州,成为唐朝开国元勋,封英国公。”
“后来徐福封神了。”信孝闻着茄子说道,“秦始皇暴政,一部分人敢于揭竿而起,另一部分人就消极抵抗,在沿海地区,便有很多人向海外移民。徐福乃学识之士,他不满秦的暴政,但又无能为力,于是表面上热衷于寻访仙药,实际上是寻找合适的机会移民。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汉书》说:‘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女人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唐代诗人汪遵《东海》诗也写道:‘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同舟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汪遵把徐福入海不归比作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武陵郡渔人避秦乱而移居桃花源之事。也有人认为徐福东渡是为了报秦亡齐国之仇,消灭族之恨而策划的一次叛离始皇恶政统治的壮观行动。当时邹衍的大九州观点十分流行,认为在海外还有很大的疆土。邹衍的大九州学说引导和鼓舞沿海的航海家、探险家积极地开发海外。秦始皇所向往的正是:凡属日月所照的地方,都是他的疆土;凡属人的足迹所能到达之处,都是他的臣民。于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版图,就打着求仙药的幌子,派徐福出海,实际上,却是为了实现自己疆土四至的理想。《吕氏春秋为欲篇》也指出了当时秦国统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不敢乱矣。’东至扶木就是东至扶桑,此即秦始皇对国家版图的宏伟目标。世人认为徐福在东瀛的纪州登陆,当地还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在有关徐福的传说中,东瀛人认为徐福带来了童男童女、百工、谷种、农具、药物及生产技术和医术,对东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