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军的指令被迅速执行。
陈威廉雷厉风行,迅速与两家愿意出售的小船运公司签了约,虽然船队规模不大。
只有五六条中小型货轮,但足以初步支撑起观塘码头与噢门、以及东南亚短途航线的运输需求,实现了初步的航运自主。
被英资卡脖子的特种塑料进口问题,也在转向价格更高但供货可靠的日本供应商后得到解决,虽然成本有所增加,但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和质量稳定性。
周师傅带领的技术团队,日夜不停地调试新收购的电子厂生产线,第一批收音机外壳和计算器配件很快下线,质量甚至比预想的还要好。
蛇仔明那边也传来好消息。
利铭泽和霍英东方面虽然本人没有立刻答应出席,但都派了家族核心成员或得力秘书作为代表,同意参加“华商联谊会”的筹备磋商。
这已经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其他几位接到邀请的华商,见利、霍两家表态,也大多表示了兴趣。
第一次华商联谊会的筹备晚宴,定在了半岛酒店的一个中型宴会厅。
当晚,张建军一身定制西装,气度沉稳,在龙五和蛇仔明的陪同下,提前到场迎接。
陆续到场的华商代表,大多年纪在四十岁以上,看着如此年轻的张建军,眼中都难免闪过一丝惊讶和审视。
但很快,他们就被张建军不卑不亢、言谈间对市场见解独到且极具前瞻性的气质所吸引。
宴会上,张建军没有高谈阔论,而是重点谈论股灾之后的机会。
“各位前辈,此次股灾,固然惨烈,但也挤破了泡沫,露出了真金。如今地产价格低迷,不少优质资产待价而沽,正是我等华商联手布局,抢占未来先机的好时机。”
“英资洋行实力雄厚,但我华商亦有其优势:更懂本地市场,决策更灵活,更能吃苦耐劳。若能摒弃前嫌,在某些领域互通有无,资源互补,未必不能杀出一条新路。”
张建军提出可以尝试建立一个小型的“华商信息共享与互助平台”,主要在非核心竞争领域进行合作,比如共同采购以降低成本、共享部分物流渠道、交流政策信息等。
这个提议务实且不触及各家的核心利益,得到了多数代表的认同。
宴会气氛逐渐热烈起来。
利铭泽的代表私下对张建军说:“利先生很欣赏张生白手起家的魄力和眼光,嘱咐我转达,以后有机会可以多合作。”
霍英东的秘书也表示:“霍先生对张生提出的航运合作很感兴趣,或许日后可以详谈。”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