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考察团离港后的一周,香港的媒体罕见地保持了对建邦实业的持续关注。几大报刊不约而同地刊登了考察团来访的新闻,配发了张建军陪同参观实验室和车间的照片,虽未过多渲染,但字里行间透出的信息量,足以让敏锐的观察者意识到背后的不寻常。建邦实业的股价应声又迎来一波小幅上涨。
张建军对此并未表现出任何得意。他知道,媒体的热度很快就会过去,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考察团的“积极印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和商业机会。他让陈威廉整理了考察团感兴趣的所有技术问题和合作意向,分门别类,指定专人跟进研究,并要求定期汇报进展。
“我们不能等。”他在高管会上强调,“要主动出击,把我们的诚意和方案,更具体地递上去。威廉,你负责跟进部委那边,就以‘补充技术资料’、‘进一步细化合作建议’的名义,保持定期沟通。钟博士,钱博士,你们整理几份非核心但能体现我们技术实力的行业白皮书或发展趋势报告,通过学术交流的渠道,寄给考察团里那几位专家。”
他要把建邦实业“技术驱动、愿意分享、致力合作”的形象,持续不断地传递过去,加深印象,巩固好感。
与此同时,深圳特区的地块手续在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快速办妥。张建军雷厉风行,立刻抽调精干力量组成项目组,进驻深圳,启动电子封装测试厂的规划设计。他给项目组定下基调:高标准、快节奏、低成本,要建成一个样板工程。
然而,特区初建,万事开头难。基础设施不完善,水电供应不稳定,建筑材料和熟练工人都紧缺。项目组每天都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张建军再次展现出其灵活务实的手腕。他指示项目组:能用本地材料就不用进口,能培训本地工人就不从香港调,遇到审批难题直接找管委会协调解决,但要尊重当地规则,绝不行贿。他甚至通过霍英东的关系,从内地其他建设工地请来几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短期顾问,指导施工。
这种“尊重当地、依靠当地、发展当地”的做法,很快赢得了深圳管委会的好感。许多原本卡壳的流程得以加速,一些实际困难也在官方的协调下得到解决。深圳工厂的项目,虽然艰苦,却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着,成为特区早期建设中的一个亮点。
就在张建军南北奔波,全力推动实业布局之时,龙五那边的暗战取得了关键突破。
经过数周缜密追踪和数据分析,龙五团队成功锁定了台岛方面负责搜集内地政策情报的一个核心中间人——一个经常往来于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