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天这个名字,成为了爱国、实力与远见的象征,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街知巷闻。
这则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蔓延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在北方一所顶尖理工大学的教研室,当晚的《新闻联播》让几位留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看得心潮澎湃。当播音员念出“设立‘华夏英才振兴基金’”时,一位一直苦于科研经费不足的青年讲师几乎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一百亿!专门用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金!”他激动地推了推身边的同事,“李老师,你听到没有?这是雪中送炭啊!我们那个关于新型材料的基础研究项目,申报经费几次都因为‘应用前景不明’被搁置,这下‘华夏英才振兴基金’可能就是我们的希望!”
被称作李老师的副教授同样难掩兴奋,他着重听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句评价:
“没错!这说明国家层面极度重视。这笔钱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解燃眉之急,它更可能支持那些需要长期投入、暂时看不到效益但至关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这位刘光天先生,真是有远见!”
实验室里的一位研究人员则看到了更实际的层面,他的语气充满了感激:“这位刘先生太了不起了!这不仅是为我们提供科研资金,更是对我们科研工作者价值的巨大肯定。
如果能申请到基金资助,我们或许就能购买急需的进口试剂、更新老旧的实验设备,甚至可以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这完全是改变了我们的科研环境!”
教研室里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大家一致认为,这位爱国港商的义举,精准地切中了国家科技发展的命脉。他们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刘光天先生远见卓识与家国情怀的由衷敬佩,以及对于未来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为国出力的强烈期待。
而在教学楼和布告栏前,学子们的兴奋点则更为直接地与他们的未来相关。
一个学生指着《光明日报》的标题对同学说:“‘华夏英才振兴基金’!百亿港币!这得支持多少奖学金和助学项目?以后我们是不是有更多机会深造了?”
另一个学生兴奋地补充:“最重要的是,这说明了知识和人才的价值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学好科学文化,将来一定能大有用武之地!”
一种对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憧憬感,在学子中间迅速弥漫开来。
与此同时,在全国成千上万返城后仍在待业、对未来感到迷茫的知青群体中,工业投资的消息所引发的震动,远非“振奋”二字可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