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某大城市的棚户区,一个低矮的屋子里,几个刚回城不久的青年正围着一台老旧收音机。
收音机信号不算好,夹杂着轻微的杂音,但播音员那铿锵有力的每一个字,都清晰地砸在他们的心坎上。
“二百亿……工业现代化……机械制造、电子工业、化工新材料……”
其中一人喃喃地重复着这些词汇,眼神里充满了渴望。他叫李兴民,在北大荒摸爬滚打了近十年,回城后却只能偶尔打打零工,一身力气无处可使。
“兴民,你听清了吗?是实实在在要建厂子、搞生产的!”旁边的同伴猛地抓住他的胳膊,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嘶哑,“二百亿港币!这得盖多少新工厂?需要多少工人?”
屋子里原本沉闷的空气瞬间被点燃了。
另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更文静的青年推了推眼镜,冷静地分析,声音却也在微微发颤:“不光是直接的生产岗位。社论里说了,还有‘技术引进’和‘产业升级’。这意味着需要大量受过教育、能快速学习新知识的青年工人进行培训。我们……我们正合适啊!”
他叫王国栋,高中毕业下的乡,虽然学业中断,但底子还在,一直渴望能有机会再学习、掌握一门真正的技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无所事事,成为家庭的负担。
“还有那一百亿!教育基金!”一个女青年插话,她叫周晓芸,眼神亮晶晶的,“‘华夏英才振兴基金’,说不定以后会有技术培训班,甚至助学机会?就算我们这批人赶不上,我们的弟弟妹妹总能赶上吧?国家这是真的要下大力气搞建设了!”
他们不再说话,只是互相看着对方,都能从对方眼中看到一种久违的光芒——那是一种名为“希望”的东西。几年来回城后的彷徨、委屈、对未来的焦虑,似乎在这一刻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李兴民猛地站起身,在狭小的屋子里踱了两步,拳头紧紧攥着:“对!这不是空话!上了《新闻联播》,这是国家定下的大事!需要的就是我们这样的人!我们不能这么干等着了,明天就去街道办事处问问,去劳动局打听打听!这么大的投资,肯定很快就有招工的消息!”
“没错!只要有机会,哪怕从学徒工干起,我们也一定能干好!咱们什么苦没吃过?”王国栋的冷静再也维持不住,脸上泛起了红光。
这一夜,无数个如李兴民、王国栋一般的知青,在收音机旁、在邻居家的电视机前、在传阅的报纸上,得知了这一消息。
他们或许无法完全理解三百亿港币的全部战略意义,但他们抓住了最核心、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