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
甄嬛恭谨答道:“回皇后娘娘,是华妃娘娘赏赐的。臣妾愧不敢当。”
华妃此时正好进来,闻言懒懒一笑:“不过是个小玩意儿,本宫瞧着衬莞嫔的肤色,便赏她了。莞嫔如今是皇上心尖上的人,难道还配不起一只镯子吗?”她语气带着一贯的骄纵,仿佛只是随手赏了件东西,并未多么看重。
这话既抬了甄嬛,又显得自己毫不在意,巧妙地将皇后的试探挡了回去。
皇后笑了笑,不再说什么。
请安过程中,甄嬛能感觉到那镯子如同一个焦点,凝聚着各种复杂的视线。她垂眸静坐,姿态温顺,心中却一片冷然。
华妃则一如既往地骄矜,并未对甄嬛表现出过多的关注,反而偶尔与皇后、敬妃谈论宫务,将甄嬛晾在一边。
两人配合默契,完美地演绎着“上位者随手施恩”与“新宠感激惶恐”的戏码,暂时麻痹了皇后的疑心。
………………
承宠之后的日子,甄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恩宠渐浓,皇帝时常召见,或去养心殿陪伴,或来碎玉轩用膳说话。赏赐源源不断,地位水涨船高。
她谨记华妃的告诫,并未因得宠而张扬,反而越发谦逊谨慎,对皇后恭敬,对华妃“感恩”,对同期嫔妃和睦,对下人宽厚,赢得了不少好感。
暗地里,她开始利用皇帝的宠信和华妃暗中提供的线索,悄无声息地织就自己的信息网。她发现,皇帝偶尔会与她谈论前朝之事,虽多是泛泛而谈,但细心之下,也能捕捉到一些风向动向。她将这些信息小心整理,通过标记诗句的方式,传递给华妃。
华妃则在她遇到麻烦时,适时出手。或是提点内务府克扣份例,或是弹压其他嫔妃的刁难,手段凌厉,不留痕迹。有了华妃这把保护伞,甄嬛的得宠之路,竟走得比想象中顺畅许多。
两人一明一暗,配合越发默契。
这日,皇帝在碎玉轩与甄嬛对弈,偶然提起:“朕近日翻阅旧年奏章,看到当年年羹尧西北大捷的请功折子,一晃竟过去这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