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东华门街上,四福斋聚集了一众文士书生,只因四福斋正堂之上,挂的那幅墨宝真迹。
“这字如昆刀切玉,锋棱毕现,气韵生动,骨法洞达,刚健含婀娜,收放油龙翔凤翥。大家之作啊,这是那位的真迹。”
一旁文士指着那副字,缓缓道:“诶,这你就不懂了,这字倒是其次了,你看看那诗句,词句对仗意蕴深远,从中看到官家之下的汴京繁华富饶,最后一句才是那点睛之笔。”
另一文士袍的茶客笑着打趣老板娘,“老板娘,你家可是有待嫁女儿?”
俪大娘热情的招呼着茶客,一边笑道:“我正为我家三娘择婿,觅得一好郎君,诸位若有尚未婚配者,可找媒人前来相看。”
“那就对了,这最后一句就是写俪大娘为母慈心,忧心儿女婚事。从大家到小家,刘侍郎这诗写的极妙。”
另一个人锦衣郎君,低头耻笑他们,“你们这群朽才也配评刘侍郎的诗。当年侍郎登童子科之时,诸位还不知在那个犄角旮旯呢。”
“嘿你这人,我们虽不及侍郎才学,但也是自幼饱读诗书,为何赏不得,再说刘侍郎将这诗句挂在这里不就是让人欣赏的吗?”
那人挥挥衣袖,懒得搭理这群人,“老板娘,这副字,可否出给我。我愿以三千贯买下老板娘手中这副字。”
俪大娘顿时睁大眼睛,乖乖,三千贯。
手中不停换算着这得多少钱啊。
“刘侍郎从未在民间留过字,就是四千两也值。”
一人一嘴的说着,最后还是俪家大娘子让人传了话,才让俪大娘歇了买画的心思。
————五福临门————
可爱的读者们,麻烦大家记得点赞、打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