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威尔逊的到任,像一头狮子闯入了羊群,打破了怡和洋行内部微妙的平衡。
他不到五十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萨维尔街定制的西装,眼神锐利,带着伦敦金融城精英特有的傲慢和效率。
上任第一天,他就召集了所有部门主管会议,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用一连串数据尖锐质疑过去几年的经营策略,特别是九龙仓的保守发展和证券部的鲁莽投机。
戴维斯经理脸色铁青,全程几乎没敢抬头。冯永发坐在角落,更是如坐针毡。
会议结束后,威尔逊单独留下了戴维斯。隔音良好的办公室里发生了什么无人知晓,但戴维斯出来时脸色灰败,第二天就提交了“病假”申请,从此再未出现在公司。
威尔逊随即宣布暂代证券部经理职责,并成立了一个直接对他负责的“特别项目组”,开始全面审核昌荣地产事件的所有操作记录。
冯永发被排除在项目组之外,调去负责无关紧要的档案整理工作,实则被边缘化。
“老板,威尔逊下手很狠。戴维斯估计完了。我现在整天整理旧文件,什么消息都听不到。”冯永发在电话里向龙四诉苦,声音沮丧。
“稳住。整理文件也能看到东西。留意所有关于九龙仓的旧档案和评估报告。”龙四按照张建军的指示安抚他,“你的位置,老板记得。”
稳住内部后,威尔逊的锋芒直指外部。他首先约谈了汇丰、渣打等几家主要银行的负责人,不知用了什么方法,竟然暂时稳住了他们对怡和的信贷支持,甚至暗示未来有重大合作项目。
紧接着,他高调拜访了港府财政司、工务司等部门的官员,阐述怡和未来对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划”和“承诺”,赢得了不少好感。
做完这些铺垫,威尔逊才将矛头对准了真正的目标——九龙仓的改造,以及他眼中的“麻烦制造者”张建军。
他并未直接攻击,而是采取了更策略性的做法。怡和旗下的一家建材供应商突然通知昌荣置业,因“不可抗力”原因,无法按时交付一批关键的水泥和钢材,建议他们“另寻供应商”。
几乎同时,市场上其他几家大型建材供应商也纷纷表示“产能已满”,无法接单。
“是怡和搞的鬼!”陈威廉气愤地汇报,“他们肯定打了招呼,联合起来卡我们的脖子!工地眼看就要断供了!”
张建军并不意外。威尔逊这招釜底抽薪,比直接价格战更狠辣。
“联系我们在日本和德国的备用供应商,紧急空运一批过来。价格高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