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三年弹指而过。
维多利亚港的海风依旧咸湿,但吹拂的已是另一番天地。曾经的观塘小厂,已壮大为横跨港澳、深入内地的“建邦集团”,业务触角延伸至电子制造、新型材料、地产开发乃至初露锋芒的金融投资。
深圳河畔,建邦科技园一期工程早已投产,现代化的厂房林立,成为特区早期引进的标杆性外资项目。其生产的自主品牌电子表、计算器远销海外,采用的环保材料更是成为行业新标准。二期规划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厂建设已近尾声,与内地几家科研院所联合成立的“新材料研发中心”也已挂牌运作,吸引了众多内地优秀毕业生。
香港总部,窗明几净的会议室内,张建军正聆听各分公司负责人的年度汇报。如今的陈威廉,已是集团总裁,沉稳干练,汇报着令人振奋的业绩数字。钟博士和钱博士分别执掌技术研究院,麾下人才济济,专利墙上又添新彩。
“……得益于内地市场的强劲需求和欧美市场的复苏,集团今年总营收预计突破十亿港币。深圳厂区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五……”陈威廉的声音充满自信。
张建军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在场一张张成熟而精干的面孔。他们中许多都是“建邦管理学院”早期毕业的学员,如今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育材之策,终见成效。
汇报结束,众人离去。张建军独自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夕阳的金辉洒满海面,对岸九龙的海岸线已与他初抵时截然不同,更多的高楼拔地而起,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活力。
这三年,并非一帆风顺。怡和虽元气大伤,但暗地里的掣肘从未停止,商业间谍战、供应链博弈时有发生。台岛那边的“夜枭”最终未能挖出,其网络在龙五持续不断的反向渗透和干扰下,活动逐渐陷入停滞。瑞士那家公司也在一次国际性的商业欺诈案中被曝光,声誉扫地,悄然退场。
最大的风波,来自北方。一度有风声传出,因国际形势变化,引进外资的政策可能收紧,特区发展速度或将调整。那段时间,建邦在内地的项目承受了巨大压力。关键时刻,张建军当年种下的善缘发挥了作用。已成为某经济部门重要领导的王司长(原王副司长),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力陈“保护真正做实业、带技术的外资积极性的重要性”,霍英东、利铭泽等老一辈爱国商人也在不同场合发声支持。最终,风波平息,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建邦集团因其突出的技术贡献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反而被列为重点支持对象。
而那个始终隐藏在幕后的“赵主任”,始终未曾直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