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像一枚被海水浸泡过的铜镜,边缘泛着淡淡的青。旧港的浮冰在夜里悄悄化开,只剩几片透明的残片贴着石阶,像谁遗落的指甲,被潮水反复舔舐,直至圆润。我推开花店的木门,风铃轻碰,一声“叮”滚进巷口,又被巷口的回声推回,像一句温柔的自我介绍。芙宁娜正蹲在地上整理新到的鸢尾,听见声响,抬头冲我笑,眼角还沾着一点晨露,像不小心遗落的星子。
今天是花店开张后的第九十九天,也是她第一次提出要“远行”。不是乘飞艇,不是搭巡轨船,而是用最慢的方式——沿着旧港的海岸线一路向南,走到潮水与陆地的尽头,再折返。她说,要把过去的脚印重新踩一遍,把未说出口的感谢亲口说给海听,把最后一粒噩梦的灰烬亲手撒进浪里。我点头,把昨夜温好的枫达装进藤篮,又把烤得金黄的奶油包切成薄片,叠在油纸里,像叠好一封不会寄出的信。
我们出发时,太阳刚刚越过钟楼的残影,光线斜斜地照在石板路上,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条不肯分离的河流。芙宁娜穿一件旧棉布裙,裙摆洗得发白,却柔软得像第二重皮肤。她腰间系一条极窄的围裙,上面沾着面粉和鸢尾花粉,像一幅未干的油画。她赤足,脚踝上的银链随着步伐叮当作响,声音清脆,像极小的风铃。
旧港的尽头是一段被潮水啃噬的断崖,崖顶长满了倔强的海茴香,叶片锋利,却开着极小的白花。我们沿着崖边的小路慢慢走,脚下是松软的沙,沙里嵌着贝壳和碎玻璃,像被时间打磨过的记忆。芙宁娜时不时弯腰捡起一片贝壳,放在掌心端详,再轻轻放回原地。她说,这些贝壳记得她小时候的模样,也记得她第一次站在舞台上时的心跳,如今它们该继续记得她放下一切的模样。
正午时分,我们抵达一片半月形的沙滩,沙滩尽头是一座废弃的灯塔。灯塔的塔身倾斜,像一位佝偻的老人,却依旧固执地守着最后一片海。塔顶没有灯,只有风声穿过空洞的窗棂,发出低沉的呜咽。芙宁娜从怀里掏出一只小小的铜铃,铃身刻着极细的花纹,是她亲手用锉刀一点点磨出来的。她把铜铃挂在残存的横梁上,轻轻一摇,铃声清脆,像一滴水落入深井,回声悠长。
“谢谢你,”她对着黑暗说,“替我守了这么久。”
回声未落,塔外忽然亮起一点微光——是纸灯。她把灯放在塔顶缺口处,风把火光吹得摇曳,却始终没有熄灭。那光极弱,却照得很远,远到能穿透夜色,远到能抵达我们尚未抵达的明天。